想买书和课程提升自己,怎样让自己的钱花的更值?

情感导师 9047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最近读了成甲的《好好思考》,按照书后的指引,进入了他的公众号回复关键字,发现一个关于读书方法的分答小讲,叫做《读书记不住、不会用,怎么办》,价格9.9元。

不贵,要不要买?

把问题放大一点,如果看到有关自我提升的一本书,或者一门课程,如何判断自己应不应该买?

我过去的做法,是追随自己的内心,感觉对了就立马下单,反正钱花了还能继续赚。回想起来,这样的决策本质上就是一种冲动消费,结果就是许多买回来的书和课程,要么到现在还没看过,要么看了感觉没什么用。

想买书和课程提升自己,怎样让自己的钱花的更值?

在营销技术强大的现代,每一本书和每一门课程的作者和销售总能找到方法让你怦然心动,感觉只要花钱买下,自己就能走向人生巅峰。让情绪来主导购买决策,我们买到合适的书或课程的概率会变得很低,但是花掉的可是实实在在的钱。

解决的办法,就是让理性来主导购买决策。先对书或课程的性价比做一番研究,然后再决定买不买。如果性价比不好,就能省一笔小钱,奖励自己一个冰激凌;如果性价比不错,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白费,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决策水平得到了锻炼,而且对书或课程也有了针对性的把握,可以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

那么,如何分析书或课程的性价比呢?我们不妨就以成甲的分答小讲为例,一起来看一下。

1、看体验

这里的体验,指的是好不好用,表现为使用成本的高低。书或课程买回来,我们首先需要和它相处一段时间,要么看,要么听。如果光是相处就耗掉过多精力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关注对其内容的理解了,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曾找过一本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叫《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买纸质书觉得不方便,各个常见的读书app也没有,最后找到了一个pdf版。pdf版除了携带方便以外,没比纸质书好多少,每翻一页都要先把页面放大才能看到字,还只是一小部分,边读还要边滑动屏幕。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豆瓣评价到现在还高达9.3分,但我的确是下定了很大的决心,才把它读完了。

我们可以从使用方法和限制条件两个维度,来判断书或课程的体验。

比如这个分答小讲,它的使用方法就是点开在行一点app,听里边的音频,还可以发信息,和主讲互动,以及和其他用户讨论交流。操作挺简单,界面也挺舒服。不过,它只有音频,没有文稿,我只能用听的方式来学习,而且不容易跳到在想要的地方来听,好在音频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就9分钟,忍一忍就听完了。总的来说,这个小讲没有给我太多的为难,体验还算过得去。

2、看功能

这里的功能,指的是有没有用,体现为使用价值的高低。我们买产品,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比如扫把让家里变得更干净,电视让闲暇时光变得更开心,等等。可是,书籍和课程跟其他产品不大一样,它们需要先改变我们的想法,然后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行动,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们改变想法的关键,在于学习作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自身的认知效率。提高效果好,说明使用价值高,反之则低。书或课程的具体内容,就是作者思路的凝聚和呈现。购买是获取这些内容的最直接的方式,不过在这之前,我们还可以多做一件事,就是先大致了解作者的思路,判断其是否值得我们花钱去买。

成甲在《好好思考》一书中,介绍了一件挖掘作者思路的工具,叫五星笔记法,其实就是列出五个问题,然后搜索材料并回答,问题回答完,笔记就算做完了。

五星笔记法的原理是,作者分享的知识,如果只是记录下来,还是作者的知识。只有把作者的知识与自己的知识相结合并加工,把加工的结果联系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行动,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思路。

具体怎么做呢?

(1)预判核心内容:作者想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有的人喜欢一拿到书就如饥似渴地读,一买到课程就废寝忘食地看,结果看完之后除了觉得作者的观点很厉害,案例很新颖,然后就束之高阁,生活还是原来那样过。其实作者在书或课程中分享这么多的观点和案例,都是为了解决一个核心的问题,找到它,就等于把握住了书和课程的核心价值。

比如成甲的分答小讲,我们通过看小讲页面上的简介,以及试听免费的引言,就能知道小讲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效率,比如《思考,快与慢》和《乌合之众》这类的。

(2)记录讲解逻辑:作者的思考过程是什么?

找到了核心问题,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理清作者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留意作者说了什么,还要关注作者讲述的逻辑。那要不要把书或课程通读一遍呢?不用,我们可以搜集关键词,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来推测作者的思考过程。

比如成甲的分答小讲,我们通过小讲页面的目录,看出小讲大致的讲述逻辑,就是走出阅读误区、使用四步阅读法和搭配读书技巧三大步骤,再细一点就看不出来了。

怎么办呢?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借助强大的搜索。不少人在我们之前就听过这个小讲,其中肯定不乏热爱整理的人,把自己笔记分享到网上,只要在微信、百度、知乎和新浪等地方搜一下,不难找出一堆的笔记和思维导图。

通过搜索阅读,我对小讲的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

要想提高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效率,我们可以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走出阅读的两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追求把书读完,其实没必要,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不一定非要读完才能做到,而且有可能读完了也做不到,因为什么都没记住。

另一个误区是追求一页一页地读,其实也没必要,因为书的价值并非均匀地分布在每一页,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快速把每页读完,而是选择效率更高的阅读方法。

第二件事,是使用四步阅读法。

上述两个误区的共同点,是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书的奴隶,被阅读本身给束缚住了,走出来的关键,就是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思考作者的思路和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自己成为书的主人。

四步读书方法就是在主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一步是“破”,即用很短的时间搞清楚整本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是阅读四大板块:一是封面,从题目中提炼关键词,揣摩书的主旨;二是目录,分析小标题,理解作者推演全书内容的逻辑,在脑海中建立一份大致的读书地图;三是序言,结合目录分析,梳理整本书的核心架构;四是结尾,阅读作者对思路的总结和阐释,再次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是“备”,即找到书的核心问题后,先写下自己的答案,再总结作者的答案,两者进行对比。任何一本非虚构类的书,都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因此读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把自己观点和作者观点进行对比,互相启发。如果一开始就直接看作者的答案,就会先入为主,无法更有针对性地思考。

第三步是“研”,即对比了双方的答案之后,总结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尽快把它投入到生活实践,转化为我们的行动力。方法是从三个层面来深入挖掘:一是现象层,描述我的策略和作者的策略,找出两者的差别,指出谁的策略更好;二是原因层,分析作者策略的运行机制,以及背后的原理;三是行动层,头脑风暴,从现实生活中能用得上这个策略的地方,越多越好。

第四步是“判”,即弄清楚作者提出的核心问题和解决思路后,对书的价值重新评价,判断其是否值得继续读下去。如果剩下的内容还能帮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那么继续读是正确的选择,否则就没有读下去的必要。因为好书很多,把精力投入到新的阅读会更划算。

第三件事,是搭配读书技巧。

一是重点内容的标注,作者建议用彩虹笔记法:最有启发的内容用红色标注,没理解的内容用黄色标注,重要的数据、案例和例证用蓝色标注。

二是遇到不懂的地方,作者建议先标注留白,以后再死磕,其实标注的工作在上一步已经完成了。

三是读书后的知识用云笔记管理,便于查阅;同时建立自己的行动清单,把作者提出的有效策略,转化为精练的提示,内化成我们的行动。

(3)记下疑问启发:我对作者讲的内容有什么疑惑和启发?

理解作者思路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会让我们深感疑惑,有些内容会让我们备受启发,这些点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它们都是我们下一步深度加工的切入点。

比如在上一步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启发,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警惕手段目标化的错误。就拿平时的教学来说,有时候我会把导学案讲完当作课堂的目标,其实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因此,学案要不要做完,取决于目标的达成,而不应该是硬性的任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合理统筹课本、学案和配套练习等资源的配合使用。

另外,我对小讲提出的读书技巧有两个疑惑:一个是对于看不懂的地方,怎样死磕才能提高效率;另一个是读书后的知识,用什么样的形式整理到云笔记中,能更方便查阅。这两个疑惑,或许成甲在小讲中有详细说明,或许他也只是一笔带过。

(4)提炼思维模型:我能从中提炼哪些有效策略?

解决了疑惑,收获了启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总结有效的解决策略,形成思维模型,这是升级自己认知体系的关键一步。

认知心理学发现,当我们思考的时候,大脑会启动一个叫工作记忆的区域,所有相关的信息都会放到这里处理,可是工作记忆的容量小的可怜,只能同时处理四组信息,超过就受不了。

提炼思维模型,其实就是把有用的信息打包成块,这样下回要用的时候,就可以一次性提取出来,只占用一组信息的容量,提高思考的效率。

比如通过前三步的阅读和整理,我想到了著名的营销顾问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黄金圈”法则:做一件事时,先从why出发,思考做这件事情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接着从how分析,思考把这件事做成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最后从what考虑,寻找更有效率的具体做法。

这种思维方式则是和普通思考方式相反的,许多人在思考一件事,都是先想着要做什么(What),然后再想怎么做(How),而事情做好以后就不管了,很少有人能主动反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Why)。

(5)变成具体行动:有效策略如何用到我的生活?

提炼了思维模型,并不意味着它就长在我们的脑子里了,如果不能及时巩固的话,很快就会被遗忘。巩固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说白了就是不断地拿出来用。

比如黄金圈法则能用来做什么呢?只要留心关注,我们不难找到一堆有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中,有的老师头疼周末作业很难抓,其实可以先想想周末作业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why),接着了解管理周末作业的基本流程有哪些(how),然后再来设计一套有效率的做法(what)。

生活中,有的人头疼自己怎么少吃都瘦不下来,其实可以先想想自己为什么想要瘦(why),接着搜索权威资料,了解瘦下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how),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套合适的减肥方案(what)。

家庭中,有的父母头疼孩子怎么教都不开窍,其实可以先想想自己为什么想要教孩子(why),接着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是什么(how),然后选择对孩子更有帮助的做法(what)。

......

分析完体验和功能,这个分答小讲的核心内容也基本上搞清楚了,因此对我来说没有购买的必要。

有的人会认为买得起就不要纠结,别当守财奴。这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提升自己可不是花钱就能做到的事情,还得自己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分析体验和功能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思考的过程,而且这样做能让我们少花更多冤枉钱,把钱花在只能通过直面作者文字才能深入思考的书或课程上。

我是蓝色winds,一个初中数学教师,专注于数学教学、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方法论。

- End -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1-15 01:01:00

挺专业的一个情感机构,我一个朋友在那里咨询过,服务很贴心!

头像
2023-11-11 16:11:18

求助

头像
2023-05-12 09:05:41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