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麻烦、逃避工作、不想恋爱:这不是你眼中的佛系,而是病

情感导师 5789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说实话人生一世,杂事挺多。

我们要工作,要吃喝,要远方,要诗歌。但却没一件事是好搞的。

相信谁都不喜欢麻烦,但要是太怕麻烦以致于该干的事都不想干、不敢干,那就有点问题了。

这篇文章专门写给那些太怕麻烦的人,没准,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害怕麻烦、逃避工作、不想恋爱:这不是你眼中的佛系,而是病

怎么那么多麻烦事啊!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

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总是纠结着不想去。一旦去了,在人堆连话都插不上,尴尬到想人间蒸发。

不信任对方能接受全部的自己。一旦异性有点主动,自己就怂到想逃跑,可又希望有人能陪自己聊聊天。

客户要求的方案改了好几遍,心理防线就要崩溃,甚至想要辞职,不敢面对上级。

反正,我都有。真是服了自己。

因为类似的这些表现,我得到过“不合群”、“冷漠”之类的评价,也曾认为自己是社交恐惧或情商低。直到我读了日本心理学家的这本《把不安当作朋友》,才意识到,原来我这种情况还有个专门的心理学名词:

回避型人格。

看书名,以为它是本鸡汤,可打开书读了几页,竟有种如遇知音的感觉。

作者冈本尊司说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可以这么简单地描述:

内心渴望与人交往,却因为自卑、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低,而逃避工作、交往、亲密关系等现实问题的人,他们总是蜷缩在自己的角落里。

(他们有时也会害怕处理人际关系,这里有一个人际关系敏感度评估,能够帮助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提高理解力和观察力。)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怕麻烦。觉得与人接触很麻烦、被人期待很麻烦、走上社会很麻烦、结婚生子很麻烦……

你可能要说,这些概括听起来象星座学一样,太泛泛了,好像跟“社交恐惧症”、“抑郁症”都有点像啊。

那咱们就看看这个:

在国际极具影响力的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给出了回避型人格特征的权威定义,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不知道大家对照完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心里有种很难说的滋味,因为这七条,我全中。

相信你也很想知道,这回避型人格到底咋来的,难道我们是天生废柴吗?

为什么我们那么想逃避?

在《把不安当作朋友》中,冈田尊司不仅详细介绍了“回避型人格”的特征,还剖析了它的成因。

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然后慢慢爆发的过程。

书中提到,经研究表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遗传因素占比高达六成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则仅占三分之一。但就是这三分之一,却往往是障碍形成的关键因素。

而环境因素中,家庭影响比重很大。

冈本尊司指出,家长否定式教育和孩子个体被剥夺的经历,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重要成因。

所谓否定式教育,就是父母始终就孩子的失败或缺点进行指责。

回忆一下你的爸妈是不是说过类似的话:

“笨死得了,你到底是不是我亲生的?”

“98分就满意了?咋不想想还有100分的呢?”

在“回避型”人的记忆中,他们似乎从未被表扬过。耻辱感和羞耻心也由此生出,渐渐地,面对攻击性的评价,为了自我保护,他们会把一些情感封闭起来。后来,就算是被蔑视、被嫌弃,也只会表现得很无奈。

而我的“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则是典型的由于个体被剥夺的经历。

被剥夺的是什么呢?选择权、决定权。

从小到大,我的所有决定,几乎都是爸妈替我做的。甚至我要跟谁玩,穿什么衣服,他们都会帮我安排好。

高中文理分班,我要选文科,结果被他们一票否决。本来物理化就吃力,高考分数不理想也当然在意料之中。

大学的专业,爸妈替我做主选的电科。结果,实操很弱的我,学到怀疑自己的智商。

工作之后,有一回同事让我帮忙插主机线,这么一点点的小事,我的第一反应却是非常抗拒。拿着主机线对着插孔的瞬间,我的手竟然在抖,抖,抖。

因为我一下子想到了大学里操作电路的实验,而当年我每次走进实验室,脑袋都会一片空白。

从小到大,爸妈对我的期待,让我在考了好成绩之后不但没有欣喜感,反而觉得十分麻烦。总想着:要是下一次考不好,该怎么办?

决定不能自己做,学习又不好,这不仅让我怕生,还让我在人群中抬不起头。

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与我类似的经历。

正因为把自己看的十分卑微、一无是处,所以他们害怕面对对方的视线和评价,因此会想要避免与人对面接触,更不要说,充分暴露自己去建立一份亲密关系了。

除了家庭因素外,《把不安当作朋友》中也提到,学校、社会经历,也会触发“回避型人格”。

轻一点的是在学校受到嘲讽和学业的打击,严重一点的是遭受过欺凌、谩骂,心理受到创伤,从而让人谨小慎微,胆战心惊,为了避免别人异样的目光,恨不得躲起来才好。

过为你自己而活的人生

如果问“回避型”的人:“你知道敞开心扉,做真实的自己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吗?”

他们可能会像没吃过糖那样回问:“那是啥意思?”

在《把不安当作朋友》中,冈田尊司告诉我们,回避型人格是可以缓解并克服的。

一旦他们恢复到正常状态,常常会表现出和以前判若两人的变化。他们会特别珍惜眼下的时间,身上“麻烦”的感觉消失不见,完全为自己而活。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令人向往?

在书中,冈田尊司没有劝“回避型”的人像“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样,面对种种麻烦梗着脖子硬上,而是建议回避型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重塑自信。

比如,在职业选择上,他建议选择自主性强或偏稳定的职业。

那些按自己的节奏来自由安排工作,或是每天在固定场所从事固定内容的工作都适合。

比如,公务员、研究性的职业、自由职业、法务······这类工作可以避免过分的刺激和情绪化的争论。

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无论做什么,重要的是要能获得成就感。

比如我吧,喜欢写些东西,第一份工作是记者。

工作场所不固定,内容也不固定,还要天天和人打交道,似乎有点违背“回避型人格”的“本性”。

但别忘了,“回避型”的人内心是渴望与别人交流的,他们只是害怕被人拒绝后的失落感,而采取回避。如果对方很温和,“回避型”的人会慢慢敞开心扉。

特别幸运,做记者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健谈、随和的采访对象。这重塑了我的认知,陌生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与他们的接触会带给生活很多惊喜。

另外,记者还有个别称叫“卫冕之王”。当看到平时很严肃的政府领导,在镜头和话筒下也会紧张到结巴的时候,我就会想,多大的领导都是普通人嘛。

如果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该怎么办?

《把不安当作朋友》中建议,首先抓住眼前的机会,然后尝试做出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

也就是两句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积跬步以至千里”。

如果总是拘泥于自己的理想,这样一旦感到有什么不对的话,自己的注意力就会只集中到这种违和感上,结果是一事无成,陷入“回避”的恶性循环中。

“回避型”的人可以尝试慢慢做出改变,从接受别人的邀请开始、自己做一次小决定开始。

与其迷茫,不如现在就开始。

从学术价值来讲,这本《把不安当作朋友》也许远谈不上出色。

但对于我这样并不清楚自己回避型人格的读者来说,它的通俗和易读,却实实在在给了我启示和帮助。

最后和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

两年的记者生涯,让我改变了太多。而我一个工科女之所以能走进传媒行业,其实是从一次我主动向别人“伸出手”开始的。

当年大四毕业时,我每一个脚趾都十分抗拒走上社会,每一根汗毛都怕跟社会上的人接触,拖黄了求职季,只能回家待业,丧到怀疑人生。

直到有一天,我在老乡群里随便问了一句,有报社招实习生吗。

结果没想到,一位素未谋面的群友,竟很上心地给我介绍了实习。

而在工作中遇到的同事、领导,更是给了我想不到的宽容。

“回避型”人格之所以回避,归根结底就是自卑,对他人不信任。

所以我想说,当你主动向外伸出手的时候,要相信一定会有另一双手回握。

而曾经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过,你也会想着回馈他人以善意。

很多人害怕处理人际关系

良好的敏锐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

《把不安当作朋友》|[日] 冈田尊司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1-19 12:01:14

在你们这里学到很多爱情观和人生观。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头像
2023-08-26 20:08:10

可以帮助复合吗?

头像
2023-08-03 03:08:18

老师,可以咨询下吗?

头像
2023-07-03 14:07:05

求助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