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如何识别隐形攻击,远离PUA伤害?

情感导师 7095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长假结束,你是否还在回味?这8天,我们跟爱人、亲友朝夕相处,或宅家团聚,或结伴出游。大家在开心、快乐之余,假期中直线上升的相处时间和旅游中频发的各种状况,冷暴力、不配合、拖延、敷衍、以退为进等问题一一出现,一切都表明你可能遭受到了来自对方的“隐形攻击”。

近几年,随着“Metoo”运动、两性和职场PUA等相关热点事件的曝光,引发更多人对自己所处人际关系与外部环境的思考。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受到对方的隐形摧残,或是在职场中忍受冷暴力和刻意打压,也有很多人因沟通力不佳、情商低等因素,屡屡受挫,进而自我怀疑,丧失价值感,失去生活勇气……

9月28日,美国知名临床心理学家、《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者》作者斯科特·韦茨勒博士,“遇言不止”创始人、《席越的沟通课》作者席越女士,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先生,围绕“快速识别隐形攻击,远离一切PUA” 进行了一场跨国对谈。

三位嘉宾从什么是隐形攻击,如何快速识别它,其与PUA的区别等问题聊起,深入探讨这种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给出读者化解困境的建议和策略。同时,还就“中国文化之于被动攻击行为,被动攻击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沟通力和高情商对预防PUA的帮助”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亲密关系中,如何识别隐形攻击,远离PUA伤害?

如何提升自我觉知力,快速识别及应对隐形攻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下文是该场对谈的实录精华,特此摘录,以飨读者。

什么是隐形攻击?不要相信隐形攻击者的各种借口

席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历过的很多事情,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行为就是被动攻击,对吗?您能谈谈被动攻击人格障碍的概念和特质吗?

斯科特·韦茨勒:是的,被动攻击是一种抵抗性行为。

比如,当你不去给予对方想要的东西;或是当你对对方冷嘲热讽,但却否认自己的意思,说不是有意的;或是你过于敏感;或是你经常迟到;或是你非常挑剔……所以,被动攻击是一种抑制行为,我们必须把它理解为一种敌意。表面上看,这似乎无伤大雅,但我们其实不应该相信这些家伙经常使用的借口。

让被动攻击型男性变得疯狂的原因,也正导致了他们的行为。而那些和被动攻击型男性相处的女性认为,这种男性总能反败为胜,他把自己变成了受害者,好像你对他有过多的要求。

举个例子。有一个女性质问她的男朋友,为什么男友周六晚上没时间和她约会。后来她发现,他总是在周六晚上和别的女孩约会。可男友并不谈论自己的不当行为,反而说她要求太多,导致他在外面找其他女人。这让她觉得自己错了。

席越:是的,我也听过类似故事。但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反而总认为这是自己的错。

斯科特·韦茨勒:没错。被动攻击型男性会利用你的自我怀疑来对付你。有个术语叫“煤气灯效应”,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它出自一部很棒的电影,指的是你否认自己亲眼所见的现实的事实。可见“燃气灯效应”意味着制造疯狂。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人,他们不承认现实,并不意味着现实就不存在。

隐形攻击是种人格障碍,青少年时期发展最猛

李松蔚:韦茨勒博士,你能告诉我们导致被动攻击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吗?它和我们的童年阴影以及原生家庭是否有关?

斯科特·韦茨勒:好的松蔚,被动攻击是一种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是一种行为模式,它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发生在不同的关系中。被动攻击可以发生在恋爱关系、社会关系和工作场合中,甚至在卧室里也会出现。你可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到它,这就是人格障碍的定义。

每个人偶尔都会做出被动攻击行为,但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我们会将其列为“被动攻击”,他们往往会在很多不恰当的情况下进行被动攻击。

比如,他们会怀着敌意牵着你的鼻子走,他们会把最简单的互动变成权力斗争。

作为一名家庭心理治疗师,我们知道人格障碍通常始于儿童早期,它们是先天和后天培养的产物。人格障碍是天生的,但也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是在童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在被动攻击的案例中,其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得最猛。青春期是很多人采取被动攻击行为的时期。然后通常会发生的是,这些孩子会早熟,进入成年期。

在我的治疗室中,我看到和听到的那些被动攻击型的男性都是从未走出青春期的人,他们会继续卷入这种不必要的权力斗争中。所以被动攻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倾向于把它看成一种权力斗争。那些感到软弱无力的人会试图阻挠另外那些他们认为更强大的人的权威,虽然他们会感到非常愤怒和愤恨,但他们也害怕表达自己的敌意。所以这种反抗便以一种更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

异同:PA往往不是故意的,而PUA一定是用策略控制他人

李松蔚:在中国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叫做PUA。它最早是一个搭讪艺术,是教男生怎么跟女生建立关系。但现在我们已经把它当成一种精神操控手段。

跟被动攻击一样,比较常见的 PUA 也有两面,一面是打击对方,不管是在职场还是亲密关系里,让对方感觉很糟糕。另外一面又在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东西,让对方认可这是自己该承受的。一段时间后,被PUA的人就有点被操控了。明明觉得很不舒服,可又觉得自己不能反抗,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

所以,我很想让你对比一下这两种现象,谈谈PUA和被动攻击行为,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点?

斯科特·韦茨勒:在某种程度上,PA(编者注:the Passive-Aggressive 被动攻击)和PUA之间的确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相似之处。就像你说的,他们都很善于操控别人,倾向于利用我们的脆弱和自我怀疑来对抗我们,这样他们就能从我们身上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而我们倾向于假定他人是无辜的,喜欢与人坦诚相待。所以,当他们以敌对的方式操控我们时,我们被它弄得措手不及。怀疑别人、愤世嫉俗并不是我们的本性。

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不那么天真,如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让对方利用我们,甚至怀疑自己。

PA和PUA之间有一些不同,我认为这很重要。PUA确实会以一种方式来恐吓你,从一开始和外部;而PA一开始似乎更无害,但更有威胁性。等你上钩了,他们就会利用你的信任。所以我认为大家也会在他们的操作方式上看到一些不同。

李松蔚:谢谢您,我认为这或许对于受害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观点。受害女性应该坚信不是自己的错,她们才是受害者。我认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PA 和PUA的受害者。

斯科特·韦茨勒:是的,我认为大家需要意识到被动攻击是一种手段,可以操控你的感情、情绪,这样你就不会轻易被他人操控。

席越:现在我完全懂了,我以为被动攻击就是这个人故意这么做,但其实并非如此。所以,被动攻击者也是要学一学沟通方法的,对吧?

李松蔚:斯科特博士把这个叫做一种人格障碍。人格障碍首先是自己的问题,被动攻击者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这不是一种策略,他可能就是这么活着的。而我们说的PUA,是通过有意形成的策略来控制别人。

席越、李松蔚:隐忍、反求诸己的文化特质,让中国女性更易遭受隐形攻击

李松蔚:中国的文化中,隐形攻击行为可能比美国还要更普遍。隐形攻击背后有个核心假设——很多事物无法直接表达,比如对他人有意见或需求时,他没法直抒胸臆。而对美国人来说,这可以非常容易的就直接表达出来。这类人,特别在男性身上,他们没法直接表达,就会通过一些很被动的方式和委婉的表达,让对方陷入到一种困惑与两难处境中。

这一点在中国会更普遍,因为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其实就不是特别鼓励我们直抒胸臆。如果有明确的情感或者需求时,我们更倾向于用比较婉转的方式来表达。如果是往好的方面婉转,它就变成一种艺术性、有技巧的表达,但如果是往不好的方向婉转,就会变成一种别扭、让人不舒服,搞不清楚对方态度的状态。甚至有时会让对方怀疑是否自己有问题。这个情况,在中国家庭关系中还挺普遍。

席越:我很同意,这点特别会体现在中国女性身上。而《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者》这本书主要就是讲男性的隐形攻击对女性带来的伤害。而在中国,女性更不愿意主动表达。你刚刚说的核心部分是直接表达和主动表达。但是对女性来说,当她受到伤害了,她们也会隐忍。作为中国女性,隐忍好像被普遍的认为是一个美德。

您是心理学专家,我是则具体关注、研究交流和沟通方面的技巧、问题、心理等问题。对女性来说,多数人不敢表达,她们觉得不需要明说,保持自己的姿态即可。

李松蔚:会被赋予一种好像很正面的形象。

席越:对,但是实际上她们会因此受到更多的伤害。

李松蔚:其实我们整个文化都有这个特点。在遇到不舒服的时候,反求诸己。先去看看是不是自己做错了,而不是站在中立角度,双方去协商怎样获取更好的解决方案。而这就是席越老师的沟通课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问题前,我们的文化鼓励大家先思己之过。同时,对于情绪或负面感受的表达,我们觉得太直接的话,会很伤人,好像一旦说破就会破坏表面上的某种和谐。所以我觉得,可能是这些文化和传统在鼓励我们成为交流中被动一方,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在PUA中觉得自己被控制的感觉。其实没什么东西在控制你,但是你就觉得特别不自由,做什么都是错的。

被动攻击者和受害者,都要学会勇敢表达直接感受

席越:这也是我想通过《席越的沟通课》教给大家的方式和态度。当你感觉到不舒服、不太对时,该怎样表达出来。

这个表达首先是有方式和有方法的,不一定非要发火。在中国,面对这种情况,可能有一个极端就是发火,让情绪控制整个沟通过程。其实,对方的话让你不舒服,你可以直接表达感受,比如希望对方进一步解释自己的想法,或跟对方表示这话听起来似乎会让人误解……类似这样,其实不会让人觉得不礼貌,它是中性的。松蔚老师,您觉得呢?这么说不会觉得很过分吧?

李松蔚:不会,不会。

席越: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对方带给我们的那种潜移默化攻击、影响、或是控制。

李松蔚:在关系里,如果我们没办法用语言表达时,就会借助行动。这些行为可能是不配合对方,也可能是故意使脸色,或是故意把事情做得很差。通常,我们的行动表达会让对方不舒服,如果大家把感受直接说出来,就不会有后面这些事情了。所以,对被动攻击者来说,其实也需要学会怎么用语言把这个感受说出来,而不是用行动把这个事做出来。

席越:作为心理学家,您觉得被动攻击者是否是因为自己心里不舒服才会这么做?

李松蔚:对,很多时候被动攻击行为就是因为没办法主动的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我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李松蔚:孩子是家庭关系中被动攻击问题的最大受害者

席越:您是研究家庭教育的,比如被动攻击型父母,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李松蔚:孩子是家庭关系中的被动攻击问题的最大受害者。在家庭治疗的领域中,我们常会用到双重束缚的概念,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研究者在精神病院观察精神分裂症病人同家人的沟通方式时发现的。通过他们观察发现很多病人在家庭中沟通状态是,比如妈妈给出个明确的要求——好好学习,不要看电视。然后孩子去写作业,可在他写作业时,妈妈会表达出孩子是自己要求他写作业而非自己主动学习的不满。这时孩子就很崩溃——我做你不满意,我不做你也不满意,那我要怎么样?

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被动攻击型父母营造的这种氛围里,其实是挺难受的,他们没有出口。如果父母很明确的表达要求——去写作业,你只要写作业我就高兴,你不写作业我就生气,孩子至少是知道怎样让父母满意。但是遭受被动攻击行为的话,其实就是怎样都不对。

席越:我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想问个问题。作为父母,我也会也会遇到上述情况,怎么处理?想培养孩子主动学习,不用这种隐形攻击的方法,又应该怎么跟孩子说话?

李松蔚:我觉得可以更直接的把自己的需求告诉孩子。直接跟他们说明任务细节和要求时间等。被动攻击用中国话来说特别简单,就是阴阳怪气。

席越:我说实话,我接触的很多阴阳怪气的父母甚至觉得自己说话还很艺术……

李松蔚:所以,大家真的应该看下这本书,对照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在做一些类似这样的事情,又或者有些时候大家可以问孩子的感受,他们的感受很真实的,可以明确的说出来什么时候觉得不舒服。

席越:对,我真的觉得要学习正面的沟通方法,把心打开。让孩子从小就能够主动表达,无论是碰到什么困境,都能够表达出来,这可能是化解很多问题最好的方法。

评论列表

头像
2023-12-14 22:12:40

有情感误区能找情感机构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心情也好多了

头像
2023-07-31 17:07:44

求助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