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用积分鼓励孩子,会让孩子陷入“回报经济”,再挽回就难

情感导师 8383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昨天,我去朋友家拜访,发现她家墙上贴着积分表,还画着可爱的猫猫狗狗,表上写着"认真吃饭加2分"、"按时睡觉加2分"……很明显,朋友是想用积分鼓励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正当我和朋友聊起来的时候,她说出来了心中的疑惑:"我用这个用了一个月,但看网上说用积分奖励不好,但又说奖励比批评更容易使孩子形成好习惯,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唉。"

我对朋友的话感同身受,曾经我也有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奖励是不是不好呢?完全不是,许多幼儿园都会贴小红花,家里用奖励方式教育孩子的也有成功事例。其实,无论是积分奖励还是物质奖励或者小红花奖励,都要有个度,不能只套用形式,不能违背了奖励的真实目的。

01 过度使用积分奖励的弊端

过度用积分鼓励孩子,会让孩子陷入“回报经济”,再挽回就难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积分奖励不是不好,就像奖励一样难以界定好坏,但是过度使用就会给孩子还有亲子关系带来弊端。

艾瑞卡·瑞切尔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著有《优秀的父母做什么》一书。作为一个为上千个家庭做咨询的心理学家,她发现处于困境中的父母面临的最常见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按他们的要求去做,以及有什么好的工具。其中就有最常见的工具——贴纸表。

家长们热衷使用这个工具,因为实在方便快捷,不用和孩子讲这么多道理,孩子就会自觉做好一些事情。然而,瑞切尔开始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这个方法出岔子了。

一是过度使用积分奖励削弱了孩子做事的内在动力,变得讨价还价。一个妈妈一直很满意贴纸表的效果,直到有一天,她要求8岁的哥哥停下手头的事去帮弟弟的时候,哥哥问道"那你会给我什么?"

二是弱化了亲子关系,加强了交易关系。一对父母就困惑系统怎么不起作用了:"我们告诉女儿,如果她饭后帮忙我们清理厨房,她会得到额外的奖励点数,这样可以早点买个新手机。但是她回答'不了,谢谢!',这是怎么了?"很明显,女儿不旦没有体贴父母去帮父母分担家务,对奖励嗤之以鼻,亲子之间这对话更像商务谈判。

瑞切尔把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回报经济"。

02 "回报经济",使得良好行为交易模式化

瑞切尔的这个"回报经济"的概念,参考了美国著名行为经济学家、杜克大学教授丹·艾瑞里提出的"市场规范"概念。市场规范是有支付、债务、合同和顾客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奖励和惩罚,就好比如孩子迟到幼儿园就罚款家长。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社交规范",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无形力量,就好比如孩子迟到家长会觉得不好意思。

实验发现,当同等情况下,两种规范同时存在时,市场规范会占上风,占主导。举个例子,为了减少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制定了迟到罚款的制度,结果发现,迟到的现象更多了。这是因为,在没有罚款制度的时候,家长们迟到觉得不好意思(社交规范),而当情况转由罚款制度控制(市场规范),很多家长则更愿意交这个罚款,因为付了罚款则心安理得了。

有家长可能注意到社交规范和市场规范要同等情况同时存在时,市场规范才会占主导。其实在家庭中一样存在社交规范,像帮助做家务活、分享玩具等等,以及类似刷牙这种日常小事,都是一些社会学家称为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协作、分享。

一旦我们过度使用积分奖励, 就会产生"市场规范"主导的现象。

这样的市场规范主导使得孩子学会把良好行为作为交易换取回报,久而久之就陷入"回报经济"。"回报经济"促进了良好行为的交易模式化:孩子们为了回报而表现良好,没有回报则犹豫是否表现好。

再者,研究表明,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用有形奖励的方式进行交换,会减少孩子将来帮助别人的行为,可能会毁掉孩子帮助别人的本能天性、善意。这样孩子一旦陷入"回报经济",我们就很难用"社交规范"促使他回心转意了。

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就有一集讲到小头儿子扶起老爷爷后问老爷爷要奖励的故事,这也是源于一开始在家里做家务有奖励,幸好小头爸爸及时将儿子拉回正轨,否则可以想想大头儿子以后做善事是为了个人目的,而不是为了帮助他们,他与父母的关系也会不好,久而久之就遗忘了"善",只知道做好事、做应该做的事是为了获得奖励。

过分使用积分系统实际上削弱了人本来的善意。"如果你在家和孩子们从小建立起一种交易关系,那你还指望他们长大后跟你多亲密?"艾瑞里说,"我并不是说给张贴纸就会导致孩子以后对你不问不管,但是如果你这么做,会帮助他们朝这个方向踏进一步"。

03 把握"积分奖励"的度,避免孩子陷入"回报经济"

现在我们明白过度使用"积分奖励"是不对,那我们应该怎么巧用"积分奖励",既能避免孩子陷入"回报经济",又能使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尝试下在使用"积分奖励"时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奖励制度的基础是孩子内心也接受的事情。

在奖励制度规定前,要和孩子说明白做这件事的根本意义,让孩子真心喜欢上这个目标。比如一位母亲分享用积分奖励制度帮助孩子调整用眼卫生习惯成功的故事中,她事先和会和孩子铺垫这个活动,跟孩子做了很多眼睛的科普,让孩子明白眼睛之于一个人有多重要,它是我们的"好朋友",从出生开始就跟我们一起成长。

她认为,如果孩子不是真心喜欢眼睛小朋友,保护它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痛苦并且强迫的,所以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排斥某一个活动或者内容,奖励制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特定的奖励制度更适合针对某个想改变的短期行为。

这里要强调的是孩子短期内的坏行为,比如孩子暂时性的用眼姿势问题,是可以通过显著、简单的行为来调整,并且让孩子养成习惯,这个时候,你借助外部的奖励方式,的确有可能帮助你加速这个改变。

但跟短期行为相比,孩子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并不合适,比如学习、吃饭、睡觉就不合适用外部奖励制度。无论是哪种都容易削弱孩子在长期学习、自主吃饭和养成良好睡觉习惯上的内在动力。

此外,从零开始培育一个新行为,同样不合适奖励制度。举个例子,你都还没有观察孩子如何用眼和学习,就开始在孩子学习和用眼之前采用积分制度,往往容易让孩子"只盯着"积分制度来看你的用意,这个容易让孩子出现理解偏差,本末倒置。

(3)提前确定规则和奖品,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和奖品的设定。

这样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比如在奖品上可以问孩子是想去游乐园还是吃没有吃过点冰淇淋。

(4)为整个调整计划设定时限。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孩子一做好就给奖励,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否则很容易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

我们需要明确告诉孩子我们的整个计划需要多长时间,孩子们手头上有多少贴纸,我们需要攒够多少贴纸才能兑换奖品。

另外,时间也不能太长。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对三四岁的孩子实行100天打卡计划,这对孩子来说很难坚持下去,孩子没有动力,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一般来说,实行一个月、半个月、一个星期等。

(5)奖励也不能太高太频繁,或者超出合理期待。

父母不要过高承诺奖品,有时候孩子提出的心愿容易不切实际,比如孩子想要一个iPad或者出国旅行,这些都不合适用做承诺。

此外,在设定奖励制度时,也不建议直接给钱来奖励孩子,比如孩子扫地给1块钱,擦桌子给5毛钱,但实际上这个方法如果要做,更合适小学阶段的孩子。因为学龄前孩子对钱的认识才刚入门,我们需要先教会孩子合理的价值观和基本的管理原则,先懂了大原则和方向做这些"实践分配"才会更有意义。

同样,奖励制度虽然有效,但是不能频繁使用。不能这个月为了鼓励孩子用眼习惯才用了贴纸奖励制度,下个月就为了鼓励孩子吃饭坐姿用贴纸奖励制度,这样子容易让孩子厌倦或者只盯着奖励制度来做事情,都会减弱效果。

(6)奖励制度一定要有妥善的退出机制。

在奖励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已经达到目的的时候就可以退出奖励制度了,并不是说非要坚持完,因为我们奖励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为了奖励。前面说到的那位母亲,就是看到孩子忘记了贴积分也会自觉注意用眼卫生的时候,她就举行一个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毕业典礼,让孩子记住这个活动的意义,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过程的美好。

奖励虽然简单容易,使孩子乖乖听话。但是教育从来不是一件这么简单的事,我们生下来的孩子也不是为了听我们话的,奖励也不是为了控制孩子。所以,平时要多花些心思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不懂就用故事讲用生活实际讲用情景表演讲,少些简单粗暴的奖励和惩罚,多些耐心去引导教育孩子。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2-10 18:02:52

服务特别好,而且给人的感触也挺深的,真的可以的

头像
2023-11-16 07:11:09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