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上遇到「网络直播」的题目你真的能十拿九稳了吗?

情感导师 6276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考场上遇到「网络直播」的题目你真的能十拿九稳了吗?

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

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

田心·高频考点专题笔记

进入「冲刺」阶段,小田心按惯例开启我们的「高频考点专题笔记」专栏。今年的专栏将加入更全、更新的知识内容,旨在为小伙伴们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每周五小田心都会以「专题笔记」的形式为大家讲解高频考点,并将持续推送12期。12周后,高频考点知识你将了如指掌。

要注意的是,「专题笔记」专栏是为了让同学们对每个高频考点的知识框架有更清楚的认识,因此,我们会列出知识框架,并对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进行简要讲解。如果同学们在阅读时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参照文末的文献来源,自行查找原文进行精读。

今天,小田心就为大家带来第七篇笔记——网络直播专题

田心翻篇线

chapter 7. | 网络直播专题

近三年各大高校真题概览

2021年

1. 网络直播(四川大学专硕,2021)

2. 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某地区书记开直播扶贫助农。

材料2∶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讲话∶支持直播带货,但要注意经济成本,扶贫产业是长时间的过程。

材料3: 直播带货人气和销量造假产业链。

(1)请写一则包含标题的600字左右的消息。(2)如果要补充背景信息和事实性信息,需要哪些资料?(3)请写一份在新媒体上刊发的微纪录片策划(请包含以下部分∶选题、结构、素材、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4)请选择材料中的事实性信息迸行评论,请陈述选择理由、评论论点、论证方法和论据。(中国人民大学学硕,2021)

3. 直播带货存在造假等乱象,请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北京大学专硕,2021)

4. 请谈谈在媒介化视角下,直播是以怎样的传播逻辑重构社会规则和商业赋能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硕,2021)

5. 请评述网络直播带货现象。(武汉大学专硕,2021)

6. 请比较电视新闻直播和网络新闻直播的异同,根据你的观察,论述现在又有什么新发展或新变化?(西北大学专硕,2021)

7. 请结合传播学知识,谈谈对以李佳琦薇娅为代表的网络电商直播带货的认识。(西南交通大学专硕,2021)

8. 请结合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谈谈你对网络直播现象的理解。(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硕,2021)

9. 请论述网络直播带货营销模式。(浙江理工大学专硕,2021)

2020年

1. 请谈谈你对网络直播这一新型传播模式的认识。(浙江大学专硕,2020)

2. 请论述网络新闻直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暨南大学学硕,2020)

3. 直播(上海大学学硕,2020)

4. 请论述电商直播与网红带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辽宁大学专硕,2020)

5. 网络直播带货刺激消费,也导致非理性消费,请谈谈你的看法。(长安大学专硕,2020)

2019年

1. 网络新闻直播的特点如何?有什么问题?如何改善?(复旦大学专硕,2019)

2. 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平台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硕,2019)

3. 请举例分析怎样才能做好一场新闻网络直播。(云南大学专硕,2019)

4. 广播电视新闻直播(浙江传媒学院专硕,2019)

……

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网络直播

一、概念

田心说:关于网络直播的概念深度理解即可。

网络直播, 即互联网直播服务,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视听节目,它是基于互联网,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向公众持续发布实时信息的活动。

二、特点

田心说:此知识点需简单记忆小标题。

1.产业链逐步形成

网络直播产业链是网络直播各相关主体基于分工合作、价值转移、信息传播与时空分布等规律,形成的链条式的关联关系结构。现阶段,网络直播行业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产业链上游包括网络主播、公会经纪和直播内容版权方等主体,是直播的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提供方;中游的直播平台是直播内容的呈现方和传播方;下游的网络宽带、专用设备、视频云服务、平台入口与媒体推广、网络支付、游戏运营商、电商平台、广告平台等要素,是网络直播的服务支持和后台支撑。

2.用户复杂多元

目前,网络直播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文化需求、娱乐方式、社交手段和投资风口,“全民直播”时代已经来临。与之相对的是直播用户群体特征的丰富多彩、主体利益诉求的复杂多元,很难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资料分析描述网络直播媒体的用户特征。

3.传播门槛较低

第一,传输技术进步。快捷的网速、便利的上网条件和相对低廉的网费是直播兴起的首要因素。第二,直播设备成熟。固定和移动直播设备基本成熟,直播稳定性、画质、音质都不断提高。第三,直播平台完善。直播平台美观性、体验性和交互性不断提升。第四,准入相对宽松。年满 18周岁者通过手机、身份证和银行卡认证就可以开播。当粉丝关注和后台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可申请和平台或公会签约,对主播年龄、颜值、才艺和发展潜力进行考察后可签署合同。第五,内容生产过程不受时空限制,网络直播一般无需专业策划、协作、培训、专业直播间、设备等。

4.实时多向传播

直播平台采取“所播即所见”模式,云端同步抓取、存储、传递内容,将传播主体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损耗降到最低,用户受主播和现场气氛感染,提高了参与意识。实时传播在提高内容真实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监管难度。另外,网络直播存在多对多的传播关系,包括主播与用户互动,主播与主播互动、用户与用户互动,以及平台外传播。

5.眼球效应明显

直播平台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往往采取消费女性、违规恶俗等行为博取眼球。网络直播虽然具有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平等赋权等属性,仍无法摆脱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弊病。一些主播为获取关注,做出辱骂、捉弄恶搞、调戏异性、虐杀动物、损坏公物、约架斗殴等行为,把暴力当趣味、把低俗当高雅、把伤害当同情、把无耻当崇高,突破大众的道德底线。

三、价值与意义

田心说:这部分内容需要简单记忆小标题,具体内容理解即可。

1.增加社会流动性,扩大人的自主选择权

一方面,在传统视频报道中,普通老百姓作为受众一方无法直接(出镜)表达。直播的出现,有益于社会生活中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多元对话,它以新的形态极大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活力以及阶层之间的理解和互动,打破了围观与参与表达的界限,扩大了人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直播带来自我表达门槛的降低和自我表达效果的大幅提升,观者可以在直播中与“网红”、明星及所关注的人进行“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他们用直播的形态代表着草根文化的多元理解、丰富兴趣和视角,促进了阶层文化的活力与流动性。

2.提供场景价值,拓展人的连接方式和体验空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越来越成为承载人的需要、生活空间、市场价值的新的承载物。视频直播技术大丰富了场景的构成形态与功能属性。

在直播的传播形态下,人们可以透过某些直播所构建起来的场景(如吃播),形成一种集体的宣泄,从而获得情绪的减压。

随着直播成为目前互联网的一大流量入口,很多的企业和厂商都在青睐直播所创造的全新价值。直播所构建的购物场景,让品牌跟用户之间的沟通成本更低,距离更近;直播所代表的互联网视频的即时在线传播,形成了时间消灭空间、构成“空间坍塌”的态势。空间坍塌所带来关于空间和距离的感知的转变,以及在此基础上造成的全新的社会认知、游戏规则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将是视频直播等全新场景的未来价值。

3.助力虚拟内容创业,扩张人的社会实践空间

视频直播已经成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进行虚拟内容创业的重要渠道,为具备才艺和想法的人创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围绕直播这一平台,形成了一个由“网红”经纪产业、演艺/体育/时尚/娱乐/ 游戏产业、电商平台、粉丝经济、视频直播技术服务产业、手机/VR/应用产业等相互交织的“产业网络”

同时,网络直播与线上电商、社交平台以及线下企业的结合,还形成诸如“直播+社交”“直播+游戏”“直播+培训”“直播+购物”等新的模式,拓宽了内容资源的变现渠道,扩张了人的社会实践空间。

四、火爆原因

田心说: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小标题。

1. 传播技术进步

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首先得益于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主播可以用手机上的直播 App 软件随时随地播出,受众也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观看。

2. 满足受众多种需求

网络直播能够满足用户娱乐,打发时间、获得陪伴和社交,以及获取知识的需求,同时还能满足了人性中的窥私欲和围观心理。这是网络直播受众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3. 为传播者带来经济收益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网络直播提供了就业和创造经济收益的机会。虽然大多数主播做不到年收入百万元,但是巨大的利益诱惑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并推动了直播行业的繁荣发展。另外,网络直播平台也给草根明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于一些外形不出众但擅长与观众互动、有一定才艺的人来说,直播平台是他们展示自我的好地方。

4. 社会舆论对网络直播态度的转变

时下,一些企业家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对直播的印象,为直播正名;一些商界和科技界的精英也在尝试直播运营和传播。这些意见领袖推动了人们对直播负面印象的改变,逐渐形成直播只是一种传播手段并没有先天劣根性的认知。

2015 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 +”上升为国家行动计划,要求加快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社会各界普遍看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互联网有关的行业对求职者的吸引力增强,社会对互联网衍生品的态度更加包容,为网络直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现存问题

田心说:此部分知识需要认真记忆,可用于简答与论述题。

1. 狂欢的审美偏向,引发内容低俗化

巴赫金认为,狂欢生活是异化暂时消失的生活,它充满了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后台的消失,虚拟与现实界限的弥合,“无剧本的碎片化表演”使网络直播的参与者过度沉浸在虚拟的狂欢世界中,迎合其纵情恣欲的体验。

在网络直播间,具有普适性的审美品味常常曲高和寡,低俗化的审美诉求成为多数虚拟社群的共性之一,传播者容易屈从于浅近利益和低俗大众需求。猎奇、审丑、恶搞、自虐,以及随处可见的性暗示符号等与正常的审美取向相偏离甚至相违背的偏向,将网络直播引向重度娱乐的文化喧嚣场域,严重污染社会风气,甚至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2.盈利模式粗放简单

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数量越来越多,但盈利模式却大同小异、粗放简单。目前,各网络直播平台其运营模式可以划分为两种:直接盈利模式,通过用户对内容的直接购买或广告商对内容的赞助而获利(如用户打赏、会员订阅和赛事竞猜等),内容质量的优劣和能否说服用户对内容付费成为该模式的核心问题;间接盈利模式,指企业借助内容所留住的特定用户群, 进而销售针对该用户群的产品或服务(如广告和电子商务)。

3. 恶性竞争不择手段

随着直播平台数量的日渐剧增,直播行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一些直播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采用数据造假来营造繁荣。数据造假的结果是直播平台、经纪公司和主播以少许的成本换取更多的利润,而利润的来源就是人数众多的普通网友。

主播的粉丝量反映了直播平台的市场竞争力,拥有众多的优质主播是盈利的关键。培养大量而忠 实的粉丝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以高薪挖走其他平台的优质主播就可以直接获得其自带的粉丝 群,大大加快吸粉的速度,并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各直播平台之间相互挖走人气旺的主播,主播哄抬身价,进一步加剧了直播行业的恶性竞争。

4. 违法侵权时有发生

根据主体不同,网络直播中的违法侵权行为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主播的违法侵权。网络直播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直播内容和直播手段两个方面。直播内容的违法主要涉及暴力犯罪和色情淫秽。直播手段的违法主要指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主播在公共领域或私密场所,为了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和窥私欲,未经许可即拍摄涉及个人的办公场景或家居生活,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二是直播平台的违法侵权。一些直播平台为了增加主播与平台的人气,罔顾版权规定,未经主办方授权便擅自对网络游戏比赛、演唱会等活动现场进行直播,最终引发了版权纠纷。

三是直播平台用户的违法侵权。如通过高额打赏来诱惑主播投其所好,做出色情、低俗或其他不当的行为。

六、构建长效治理体系

田心说:此部分知识建议认真背诵小标题,重点内容适当记忆。

(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1. 建立严格的准入资格审查制

杜绝出现实际主播与注册人不相符的情况,在实名认证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能够证明学历或职业特征的文件,以完备主播个人信息。

2.建立跨平台的主播档案制

建立长期的、跨平台的主播档案管理制度,就是为了避免主播在多个ID的掩护下逃脱监管,或者转战到其他平台故伎重演。

3.坚决落实好直播平台问责制

直播平台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在对直播间实施监督、惩处时难免徇私,监管部门需要对直播平台进行连带问责,通过对平台的处罚,倒逼平台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

4.建立分级监管制度

网络直播管理需要按照直播本身的逻辑,将重点放在直播上游,要求主播在直播前做好内容申报,落实“先审后播”; 在直播过程中通过技术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实施直播阻断; 在直播结束后,对违规的主播予以相应的处罚

5.针对主播和用户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直播平台可以针对主播和用户分别建立信用等级体系,设定相应的信用等级标准和评分规则。平台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主播和用户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重点监管一些信用等级较低,曾经出现过违规行为,或被举报过的主播和用户。

(二)继续完善法律规章,确保有法可依

当前,我国网络直播平台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三各方面: 一是传播淫秽色情、低俗、暴力、赌博内容的风险; 二是侵犯他人肖像权和隐私权的风险; 三是知识产权风险。法律法规是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政府监管网络直播的重要依据,明确的法律法规能够起到警示作用和预防作用

(三)倡导行业自律,强化自我把关意识

相比于他律在管理上的滞后性,自律有着自觉性的优势。通过行业内和企业内的自我约束、 自我监督、自我引导来规范直播行为,采取自律公约、自律联盟等方式,在各直播平台之间,直 播平台和主播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共同面对市场诱惑,坚守底线和社会责任,以确保直播内容的 品质。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管理,难免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和监管难点。作为新兴产业,网络直播同样需要建立起一个具有统筹功能的行业协会,从而制定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和相关政策制度。在以行业、企业的自律作为政府管理补充的同时,借助互联网行业的“自净化”功能,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

(四)提升技术监管水平,强化内容把关

要实现对网络直播内容的全方位管控,建立完善的网络直播监管体系,离不开成熟的技术保障。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屏蔽等技术,加强对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不同内容形式的精确匹配和快速识别。新的人工智能监控技术,不仅降低了人工审核的成本,也极大地减少了审核的盲区,还可以实现对主播和用户的智能追踪。因此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直播产业的应用,对于降低平台成本、改善行业生态、提升用户体验意义十分明显。

(五) 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鼓励全社会参与监督

受众观看网络直播,是对主播主题的一种视觉围观。受众心理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导致一些主播为了迎合受众的偷窥欲,会刻意呈现出触碰底线的东西。由此带来的直播内容的低俗化、媚俗化问题也在考量着广大用户的媒介素养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普通公众积极利用媒介的能力,还在于提高他们对于社 会的作用能力。在提升广大网民整体媒介素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直播用户的积极性,在 制度层面建立举报打赏返现系统,在技术层面建立违规内容快速核实系统实现全民监督,使多 方共治成为网络直播良性发展的保障。

特别补充:《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新媒体蓝皮书》中关于网络直播的论述

一、2020年网络直播行业的基本态势

1. 新增量:直播用户规模增加1亿

2. 新业态:直播电商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

3. 新政策:内容保护与带货合规化

4. 新头部:快手、抖音后来居上

二、网络直播行业的新兴态势

1. 慢直播:原生态画面激发信息洪流

2. 公益直播:从消费扶贫到更多的可能性

3. 直播综艺:专业内容推动新媒介消费习惯

4. 泛直播:直播作为“管道”的技术性延伸

三、网络直播行业的问题与对策

1. 挪用公款频发,需细化打赏追回机制

2. 直播带货翻车,需明确主播担责条件

3. 软色情难禁,需强化未成年人保护

4. 搬演“犯罪”吸睛,需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

田心说:以上部分仅对蓝皮书中相关知识点做了简单回顾,全部的知识点田心之前也有做过专题,点击划线文字详细阅读~

“直播+”行业生态

一、网络直播+教育

田心说:此知识点以理解为主,大家要知道网络直播还与教育进行了结合哦~

(一) 概述

网络直播教学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间登录视音频通信平台或专用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媒体传播优势与管理功能,教师开展网上讲授、答疑与评价,学生进行网上视频观看、自主学习以及协作互动的在线教学活动。网络直播教学的实质是互联网同步在线课堂教学,其典型的三个特征是:师生空间分离,教与学活动时间同步,依托网络传播媒体与数字资源

(二)网络直播教学的优化策略

1. 做好数字化资源搜集与整合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网络直播教学准备与学习环境创设的核心,丰富而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开展网络学习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资源配备要异质多元、优劣互补。在使用意图上,有教的资源也要有学的资源; 在呈现方式上,有图形图像传统资源,也有视频动画或虚拟仿真新型资源。

2.降低网络直播 “距离感”

网络直播中教与学的空间分离状态,削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导致学习可能产生对内容理解上的障碍与误解。因此网络直播要特别关注交互”设计。在直播网络环境里,在课前,教师通过打卡签到、手势签到等促进学生参与互动。在课中,教师运用直播平台白板和PPT等呈现教学重难点是重要的信息互动。

学生通过文字、语音、视频学习知识,借用弹幕、讨论、举手等功能即时提出自己的困惑与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困惑与建议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给予反馈, 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实现信息的人际交互传输。

3.提升网络直播学习情感与体验

首先,教师应建立直播情感培养机制。其次,直播内容融入情感表达。再次,直播平台设计回归对教学规律的人性化设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平台功能的优化应回归到对教育本质与学习规律的关注。

二、网络直播+电商

(一)定义

田心说:此知识点建议记忆。

“网络直播+电商”即“直播电商”,也被称为网络直播带货,其指的是具有一定网络影响力的内容生产者,依托于社交媒体或直播平台提供的网络直播功能与直播观众进行互动并推广特定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主播借助社交化、娱乐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使产品与直播观众快速建立情感连接,从而推动直播观众产生消费行为。

(二)火爆原因

田心说:建议记忆小标题,具体内容理解即可。

1. 虚拟社区,即时互动

用户在网络直播带货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商品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发弹幕等方式实时与主播进行互动,主播亦可以在带货中实时解答用户关心的问题。同样,在观看直播时,用户彼此之间也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甚至可以相互关注,成为线上乃至线下的朋友。这样一来,网络直播带货不仅是一次购物,还建造了一个由购物趣缘而联结起来的虚拟社区,具有强烈的社交媒体属性,也符合“无社交、不传播”的新媒体特点。

2. 价格优惠,多维体验

在任何购物行为当中,价格因素都是促发购物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直播带货亦是如此。依托巨大的流量,直播带货方往往可以从商品方拿到较为优惠的价格,加上平台补贴、粉丝福利等,网络主播们可以为直播间下单的用户争取到所谓的“全网最低价”。同时,除了对商品进行现场展示和即时反馈,部分直播平台还设有回看功能,这无疑又相当于给购物者提供了方便的售后服务,进一步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3. 主体多元,产品丰富

在网络直播带货的巨大影响力之下,广电媒体主持人、企业家、官员等也开始进入网络直播间,大力推销各类产品。同时,除了直播主体的多元和价格因素以外,产品的丰富度同样是决定购物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带货主体和销售店铺日趋多元的同时,直播带货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丰富多元的商品可供选择,加上丰富的流量主播来满足在购物时的情感需求,网络直播带货成为网民居家购物的首选也就成了必然。

4. 人格主体,对等亲和

在网络直播过程中,主播除了介绍和推销商品,往往还会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通过聊天方式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对等亲和的、“面对面”的虚拟人际交往关系,为这种购物方式注入了显著的平民性和亲近感。因此,不管直播主体是名主持人、名企业家还是县长,主播的受欢迎和直播电商的火爆,都与网络直播带货的鲜明人格化特征息息相关。

5. 疫情影响带动网络购物

受到疫情的影响,大家在出行不便的情况在下,更加热衷于网络购物,进一步助推了直播电商的发展。各电商平台针对疫情期间大量农副产品的滞销难题,纷纷开通了助农热线,为农民销售生鲜果蔬提供绿色通道,由此还催生了诸如“三农直播”和“县长直播带货”等新的电商带货模式。因此,疫情进一步助推了电商直播的热潮的来临。

(三)存在的问题

田心说:此知识点建议认真记忆小标题,具体内容理解即可。

1. 主播形象与产品质量存在人为过度关联

带货主播扮演着人工筛选产品的角色,直播观众则基于主播的良好信誉易衍生出对产品质量的信任。若主播形象受损,首当其冲的便是直播观众会对其所卖的产品,也形成质量不好的认知,反之亦然。李佳琦的“不粘锅翻车事件”便是最好的证明。

2. 平台的内容筛选机制过于机械化

在推送直播内容时,部分平台仅依据点赞数、观看量等简单指标决定带货主播在平台首页的排位,最终造成排位靠前的带货主播排位始终靠前,带货主播排位趋于固化。对直播观众而言,带货主播排位固化亦会带来直播内容的固化,影响直播观众的选择范围和使用体验。

3. 市场监管存在缺位和乏力现象

网红直播带货过程涉及品牌商、主播、直播平台和直播观众等诸多主体,这些主体前后相连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中,品牌商、主播和直播平台属于同一利益共同体,居于相对优势的地位,而直播观众则处在整个产业链条的尾部,居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在运作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品牌商、主播和直播平台”这一利益共同体一起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存在监督不善、执法不严、选择性执法等现象。

4. 网络直播带货易助长虚假需求

当下,网红直播带货借助主播的实时讲解和陪伴带来线上真人感受和诱惑性信息,不断激发直播观众的产品体验欲望。与此同时,主播在直播过程中不断提示库存有限、销量极好等信息,强化了直播观众对产品稀有性的认知。而这种被制造出来的产品稀缺性会加剧直播观众的占有欲。因此,其后果往往是一些商品自己明明并不需要,但由于其的“稀缺性”、“便宜实惠性”而盲目购入。这种被激发出来的购买欲望和行为,其实质就是马尔库塞提出的“虚假需求”。

(四)治理对策

田心说:此知识点建议认真记忆小标题,具体内容理解即可。

1.建立“互审评测”制度,降低直播事故发生风险

打破主播形象与产品质量人为过度关联的关键在于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以降低负面事件的发生概率。基于此,主播和品牌商需建立“互审评测”机制,以期实现主播个人形象与产品诉求的接近性。具体而言,主播在选择合作商时要验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合理选择产品,做到播前有体验、有比较、有信心。同时,品牌商在选择带货网红时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2.引入“人工智能 + 云计算”技术,优化平台的内容筛选推送机制

为实现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各平台可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对直播用户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基于用户需要丰富直播推送内容以满足其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高效配合,不断完善直播平台的内容推荐机制

3. 完善立法和加强管理,建立全链条式直播带货监管体系

维护网络直播带货的网络秩序,须确保涉及的诸多主体全部纳入监管以构建全链条式的监管体系。该体系至少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以立法的方式将直播带货的主播和各平台等纳入监管体系之中,明确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制各方行为。二是构建网络直播信用体系以对网络主播和相关平台进行定期信用评测,将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不当行为纳入评价体系,依法惩戒违规的主体。三是建立健全直播观众监督维权的有效机制,借助直播观众的力量反制主播和平台的行为,完善社会监督的政策和渠道。

4. 超越消费主义,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面对网络直播带货催生的“虚假需求”,直播观众需超越消费主义,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基于此,需要引导直播观众树立理性消费意识、审美消费意识和消费责任意识。直播观众形成这三种意识还有助于倒逼网络直播带货的完善

特别补充:《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新媒体蓝皮书》中关于直播电商的论述

一、总体现状与特征

1. 布局直播电商业务的平台更加多样化,流量头部化与私域化趋势并存

2. 主播类型更为多元化,商家自播逐渐常态化

3. 政府扶持+监管,双管齐下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1. 直播营销端:主播素质参差不齐,直播营销同质化、虚假宣传与带货不实

2. 商家端:多数商家实际获益不大,难以持续维系

3. 用户端:商品质量难保障,售后服务差、维权难

三、发展趋势

1. 政策端:密集出台“强监管”规则,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

2. 行业端:直播内容精细化、带货品类垂直化

3. 技术端:5G技术嵌入,驱动直播场景创新升级

4. 人才端:加速人才系统化培养,直播电商与就业双向利好

5. 商家端:精细化直播定制,私域直播规模化发展

四、对策建议

1. 政府监管机构:扶持发展与创新监管并举

2. 平台:行业规范化与持续健康发展并重

3. 商家:理性与精准实效化

4. MCN机构和主播:规范化与深度延展

5. 消费者:理性选择与正当维权

田心说:以上部分仅对蓝皮书中相关知识点做了简单回顾,全部的知识点田心之前也有做过专题,点击划线文字详细阅读~

三、慢直播

(一)定义

田心说:这一部分建议记忆。

慢直播是借助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形态。慢直播具有原生态记录、超时长直播、陪伴与参与的传播特点。慢直播对用户注意力没有“独占性”,用户可随时“进场”和“出场”,实现多任务操作。慢直播开启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电视快直播的新的直播生态,其自身的慢节奏、真实感的传播符号特征让观众在信息爆炸的快节奏生活空间中获得了放松与陪伴,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情感依附

(二)在疫情期间崛起的原因

田心说:此部分内容建议记忆小标题

1.传播内容无修饰痕迹

在信息海量的时代,剪辑、修图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而毫无修饰痕迹的慢直播为受众呈现了真实的画面,增加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因而更加受到受众的青睐。同时,慢直播还展现了疫情现场的真实情况,为身处疫情中焦虑的受众带来了第一手信息。

2.受众被赋予意义生产的权利

传统的信息传受过程中,人们只有意义解读的权利,而没有意义生产的权利。然而,在慢直播中,受众被赋予了意义生产的权利,除了评论,还可以给施工机器取名,大大提升了受众的参与感。

3.快慢节奏的反差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与受众之前接触的“成品 ”内容不同,慢直播中的时间与现实中的时间一致,观众只能静待画面中的一切。如疫情期间观众“云监工”“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并且在此过程中,由于抗击疫情需要,人们迫切希望医院尽快投入使用。虽然直播的事件强调快节奏,但直播的类型却是慢节奏,这种快慢节奏的反差,会使受众产生一种紧张心理,进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四、新闻类网络直播

田心说:此部分内容建议理解后记忆小标题

(一)关于新闻类网络直播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同时也是新媒体蓬勃崛起、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各行各业都开始积极探索自身与网络直播结合的可能性,开始尝试从新媒体着手,寻找自身发展的“新路”。对于新闻直播而言,从单纯的电视直播走向网络直播,不仅打破了载体所带来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而且更有助于和受众之间进行即时的互动。

(二)新闻类网络直播创新路径探析

1. 直播前:设置预热议程,提升话题关注度

议程设置对人们的态度和意见会产生重要影响,在直播前营造话题热议的氛围持续“预热”,能确保话题在直播时有足够的热度。应站在用户的角度设置议程,将宏大叙事进行具体分解。这种以小见大、化整为零的思维方式,不但不会消解严肃、宏阔的主题,反而顺应了媒介环境的变化,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吸引用户注意力,加强直播黏性。

媒体可以通过媒体融合矩阵的App、公众号等平台为直播预热,以图文搭配的形式宣传此次新闻事件现场直播的叙事框架,辅以短视频动态来呈现各个新闻分现场的直播预告内容。

除此之外,“预热”还注重数据分析,研究后台在预热时产生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和评论量来预判不同直播场次的热度,进而分析、把握用户的兴趣点,聚焦话题,发掘直播时的“爆点”。

2. 直播时

(1)技术引领,给予用户“在场感”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不再是独立进行,而是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媒介,对丰富的新闻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利用,并根据大众的需求建立一体化框架。5G技术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等特性为媒体信号的实时传送、呈现高清的画质给予了保证,媒体能够生产出更加流畅的直播画面,给予用户最优质的“视觉体验”,给用户以“在场感”和“沉浸感”

(2)互动体验,增强受众参与度

短视频的兴起培育了用户对碎片化信息的阅读习惯,也进一步牵扯、分解用户有限的注意力。如何让眼球锁定在长达2-3小时的新闻类的网络现场直播上?与“我”有关,有“我”在场是破解之道。

新闻类网络视频直播的“弹幕”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和娱乐性,用户可以通过在观看直播时使用弹幕互动功能来增强存在感与满足感。将线上交流和弹幕互动等UGC形式贯穿于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以此来提升受众参与度,让受众在观看新闻直播时产生共情。通过弹幕传播的机制加强与用户积极互动,联结受众与直播多元主体的交互,加强受众与“主体间对话”的深度

3. 直播后:新闻文本延伸,激发用户二次创作

在融媒体时代,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为用户的文本创作提供了内容支持和技术支持,用户可以根据个人视角进行解读,重构文本价值。因此,直播结束后,应积极引导用户转换身份为“内容生产者”,通过新闻文本的再创作,拓展新闻直播产生效应的时间,使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二次创作形成传播闭环,为下一次的现场直播奠定口碑基础。

案例积累

1. 网络直播侵权:2018情人节期间斗鱼主播冯提莫网络直播时:w播放《恋人心》以活跃气氛,后被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起诉侵权。

2. 网络直播翻车事件:2019年7月25日,主播“乔碧萝”在进行网络直播的过程中,用于遮盖本人相貌的图片突然失效,出现了所谓“萝莉变大妈”的戏剧场景。

3.直播带货:202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加入淘宝公益直播活动“我为湖北胖三斤”,邀请薇娅进行直播,51万只武汉鸭子在1秒钟内被抢光;5月1日,“央视boys”首度同台直播带货,3小时成交5亿元。

4.直播带货: 2020年5月10日,央视新闻联合天猫、淘宝进行了“小朱配琦”第二季国货正当潮带货直播,近6000万名网友观看,销售额超7000万元。

5. 慢直播: 2020年1月27日,央视频开通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的“慢直播”,每座医院有近景、全景两个镜头,共4个镜头24小时进行施工现场直播。开通后每天有近五千万网友“看直播造医院”,在2月9日后每天有1亿多人在线观看。

6. 购物节直播:2021年5月20日,快手启动年中促销活动,联手地方电视台推出直播带货晚会,累计观看人数达到2.36亿。京东直播在“618”促销活动期间累计带货交易额同比增长161%; 淘宝直播在6月1日凌晨1小时的成交量超过去年当日全天。

7. 直播+教育:大平台推出公益直播课,例如,由“学习强国”手机App联合一些大型的课外辅导机构,如学而思、猿辅导、作业帮,联合推出一系列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各学科的直播课堂,制定与学校教学同步的详细课程表,分时段直播。

8. 新闻网络直播:全球第一大社交平台的 Facebook加入了移动直播大军,推出视频直播服务Live Video。包括BBC、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在内的传统专业媒体都纷纷入驻Live Video。2016年3月,BBC通过Facebook Live对欧盟与土耳其的峰会新闻进行直播报道,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新闻体验。

答题金句

1.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网络直播在信息传播上具有现场感真实、内容形式自由广泛、动性强等特点,能够快速聚合网络用户的关注。“网络直播+”模式逐渐成为企业进行产品或品牌营销的新宠。【可作引言】

2. 以主播为主导的网络直播带货模式为社会化营销带来了全新机遇,直播观众以近乎面对面的线上虚拟对话、交流的方式传达自身诉求,获知产品信息。然而网络直播带货模式在为直播时代的产品营销增添新亮色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可作引言、过渡段】

3. 在快直播与短视频数量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形式简单、节奏平稳的慢直播崭露头角,呈现出逆流而上的发展势,近几年国内慢直播集中应用于旅游场景、休闲娱乐的场景中。【可做引言】

4. 网络直播通过营造娱乐空间,为网民提供了比电视更具吸引力的娱乐消费,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娱乐化的大众媒介。监管不到位和利益驱动,使其提供的肤浅甚至是恶俗的快乐是欲望发泄式的,是缺乏思索和精神参与的。如果任由违规违法的直播乱象肆意蔓延,将会干扰和侵蚀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加强对网络直播服务行业的治理,做好风险管控工作,意义深远而重大。 【可做结语、过渡段】

5. 治理滞后效应使得直播电商所裹挟的一系列新问题也在逐渐显露。伴随着 5G 技术的商用化,网络直播带货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规范网络直播带货模式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基于此,从制度、机制、监管、消费意识四方面下功夫,对于规避网络直播带货模式的负面效应,推动其更好地服务公众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可做结语】

6. 未来,相关部门还需要制订直播带货的行业法规,实现法律的硬约束,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完善投诉监督渠道,定期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成立相关部门对不同类别的平台和主播进行针对性管理。 【可做结语】

7. 新冠疫情期间的慢直播犹如公众内心的“希望工程”,甚至可以说是特殊时期的一种“安慰剂”和“信仰”。面对病毒、信息和心理的三重疫情,慢直播依托 5G 技术实现了全民“在场”,使公众得以感知外部世界的风险、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满足了公众要求信息公开透明、获取安全感的心理诉求。【可做结语】

以上内容整合自:

[1] 喻国明:从技术逻辑到社交平台:视频直播新形态的价值探讨

[2] 许向东:我国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治理困境及应对策略

[3] 曲涛,臧海平:当前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

[4] 王彤:5G时代网络直播的趋势与规制

[5] 罗敏:网络直播的伦理失范与发展前景

[6] 侯韵佳:网络直播火爆原因、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7] 付业勤,罗艳菊,张仙锋.:我国网络直播的内涵特征、类型模式与规范发展

[8] 彭锦:网络直播热潮下的冷思考

[9] 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10] 黄楚新,吴梦瑶:我国直播带货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11] 邓燕玲,高贵武:直播带货带来了什么——网络直播带货的机遇与思考

[12] 贾静杰:网红直播带货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13] 李秋红:直播带货热尚需冷思考

[14] 付卫东: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在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15] 张炳林,付 瑞,李丁丁:后疫情时期网络直播教学的理性审思

[16] 张文娟:疫情之下慢直播何以成为爆款——以央视频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为例

[17] 陈泰旭:慢直播在新冠疫情报道中的崛起及成因

[18] 童雯霞,林彤妮:融媒背景下新闻类网络直播创新路径探析——以《岭南春来早》为例

以我真心 换你回响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1-12 03:01:46

文章我看过,感觉说的挺对的,有问题的话可以多去看看

头像
2023-09-28 15:09:23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