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女生到小妇人,你长成了谁?

情感导师 6601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终于赶在电影下档前,我去看了2019版的《小妇人》。

十几岁的时候,我有点少年老成,看这本书的时候嫌它太娘炮。

四个女孩子打打闹闹,跟美少年亲亲我我的成长故事。

既不宏大也不烧脑,我是当童话书来看的。

从小女生到小妇人,你长成了谁?

长大后看电影版,反而看懂在温馨画面的包装下,那呼之欲出的现实主义张力。

据说这部作品成书之时,编辑也质疑作者,谁要看四个小女孩的生活片段。

但她坚持,从女孩子长成小妇人的一幕幕,她们的追求与纠结,她们的心思与桎梏,应当会受到人们喜欢和讨论。

果然书出版后,被全世界女性喜爱至今,几次搬上银幕。

这次的电影改变得比较用心,画面十分沉静。

通过七年前后两幕场景穿插对比,来呈现每种人生选择、每个不同境遇的开展与变化。

这部作品中,没有坏人或敌人,善良是每一个人性格的底色。

它讨论的重点就是,善良但性格力量不同的人,终将走向哪里。

马奇家四个小姐妹,可以分成两组来看。

大姐梅格和小妹艾米是一组,两个人的重头戏都是“结婚”。

她们从小非常亲密,看重婚姻,可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角度与行动方法,完全南辕北辙。

梅格是马奇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打小是个美人胚子。

可以想象,她是被父母捧在掌心里长大的。

爸妈就算贫穷,也不会对那么可爱的宝贝女儿苛刻。

有点“穷人养娇儿”的意思,所以梅格不懂得主动争取资源。

她喜欢美好,喜欢情绪价值,喜欢被人夸奖疼爱。

结婚前,从未真正面对生活的粗粝面。

在她的少女时代,最开心的就是穿着美美的裙子,去参加社交舞会,享受众人的目光。

从角色属性上来说,她跟《傲慢与偏见》中的大姐有点像。

那位大姐吉英,也是善良温柔没想法的代名词。

在舞会上跟邻居少爷宾利见了一面,就搞起了小暧昧,并患上了相思病。

一直到结局,终于跟宾利修成正果,这期间除了生病没见她干其他任何事情。

但两者的背后,是有不同的时代驱动因素的。

《傲慢与偏见》的背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那还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国家。

女性仍然被视为智力低下的群体,独立话题无从谈起。

书中的大家庭,生了五个女儿。

可是当时在英国,女儿是不能继承家中财产的。

所以当准备继承的侄儿前来探望的时候,全家人都心情复杂。

一方面看不起他懦弱迟钝,一方面又不能对他无礼。

跟吃了苍蝇似的,还要迎合他“愿意娶一个表妹为妻”的所谓慷慨。

这种社会限制下,吉英以青春为赌注,爱上并奢望温文尔雅的有钱邻居宾利先生,有什么可指摘的呢。

但《小妇人》的出版时间,是1868年,比前者晚了半个多世纪。

当时美国作为新兴强国,虽然女性的自我实现路径仍然乏善可陈,但社会风气已经大大不同于原来的套路。

年轻人开始有了去当“纽漂”的梦。

梅格开头也有过当演员的想法,但还没实施就幻灭了。

她还是觉得结婚更对,更重要,更符合社会与自我的期许。

被家庭教师约翰打动后,年纪轻轻的梅格就决定当新娘了。

她跟反对她结婚的乔说,你有你的作家梦想,我就是想结婚。虽然我们的梦想不一样,但那并不表示我的不重要。

这句话说出来,当然是掷地有声,正当合理的。

何况女性注重妻性母性,正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就跟今天一样,常常有人义正言辞地说,就是有的人爱搞事业,有的人喜欢当妻子当妈妈,后者怎么就没前者高级厉害了,那也是梦想啊。

这个逻辑听起来是没错啦。

实施起来就,时间越长,破绽越明显。

果然梅格结婚后,被日复一日的精打细算折磨得失去生气,每天都是巨大的情绪消耗。

她因为买了一条高价的裙子,为自己的虚荣跟家人道歉那段,我小时候看着觉得很应当。

对啊,你是当妈的,家里老公小孩还在穿去年的冬衣。

你倒好,自己不赚钱,还买个压根儿没场合去穿的贵裙子。

就是虚荣心重,消费主义!

长大后看到她说出那句“I’m tired of poor”,倒也体会出那当中的委屈与无力感。

如果梅格出现在现实中,她可能在中年变成个情绪黑洞。

以情感为导向做出的选择,相当政治正确。

却被困在小小的方寸之间,无从挣扎,最后全化为了不高兴和爱抱怨。

跟她不一样,最小的妹妹艾米也重视婚嫁,但她是把它当做生命目标的一部分,或者说一种实现路径来考虑的。

艾米喜欢画画,不过心里清楚,自己那点天分无法以此为业。

她当然感到愤怒过,是因为已经努力,却不足以成功。

而不是像梅格那样,遗憾什么都没干过。

但她很快冷静下来,想清楚她和家人需要改善生活,那就只能靠嫁人。

艾米是最务实的那个。

曾对着有点傲气的劳里发表演说,“别坐在那里跟我讲婚姻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因为它就是。可能对你来讲不是的,但婚姻对我而言就是的”。

小时候最不喜欢她,因为我们被教育,女孩要纯朗,不能有心机和城府。

而艾米时刻把“我知道我一定会嫁入豪门”挂在嘴上。

她也是这么操作的。

跟着马奇姑姑游历欧洲那几年,一边学艺术一边研习女性举手投足“那一套”,好套牢个有钱老公。

书中最后安排她,跟被姐姐乔拒绝的邻居男孩劳里结婚,也算神来之笔。

其实当时她已经修炼到,有比劳里更富的公子哥来求婚了,但还是在最后关头拒绝了。

一来保持了“马奇家没有捞女”,姐妹们都是为爱结婚的纯洁性,跟书的调性更吻合。

二来劳里这个人物,作为跟四姐妹从小玩到大的男主角,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是应该的。

三来让他和二姐乔彼此错过,成为全书令人揪心的一个重大遗憾点,也凸显出乔坚持自我的代价。

艾米如果出现在真实生活里,估计会因为一切看上去太顺风顺水了,不用出力气了,被姐妹们视为眼中钉。

事实上艾米的婚姻,明明承担了一个重大责任——把全家从贫穷的日子里解救出来。

按照马奇姑妈在她们小时候的预期,梅格恋爱脑,乔整天做作家梦估计是个LOSER,老三贝思过于内向且身体不好,这个家必然也应当要落在艾米头上。

难不成靠善良人的好运气?现实点吧。

她听进去了。

另外一组是理想主义者,就是二姐乔和三妹贝思。

贝思在书中前期被着墨较多,她也实在是个可爱真诚的姑娘。

在最冷的冬天,姐妹中只有她,提着食物去照顾赤贫家庭。

她也因此染上了猩红热。

当下虽然挺过来了,几年后还是免不了早夭的命运。

贝思完全无害,也最受家人与邻居疼爱。

艾米在她离去时的评价是,“我们当中最好的那一个”。

这个结局惹哭很多人,是否也说明,不加风险控制的善良,终究会铸成脆弱的人生。

想来她是最像父母的那个。

马奇爸爸因为老好人个性,把钱借出去拿不回来,顾着追求道德圆满,却害得家庭受连累。

妈妈正直磊落,努力操持,但也无力回天。

她们姐妹所拥有的,就是自我和彼此。

乔是个从小就男孩气爆棚的姑娘。

她勇敢无畏,性格直率,爱写故事搞创作,会穿着烧焦了边缘的裙子去舞会。

也是她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带着阴郁的邻居家男孩劳里打开心扉,成了姐妹们最好的伙伴。

劳里和乔,简直是所有人看了,就会露出姨母笑的一对两小无猜。

可是随着时光流逝,乔的自我越来越凸显。

她不喜欢社会对女孩的设定——早早结婚生子拥有家庭,才是唯一的幸福。

(他看着她,而她看向远处)

如果说艾米的长处是认清现实并适应它,那么乔就是要突破现实并改变它。

“女人也有野心,有想法。她们适合做很多事,她们还想做很多事,为什么人们总是说女人就是适合去爱。”

她想要不设限的未来,追求自由,要以自身博出一个未来。

但某种程度上也承担着,“艾米嫁到有钱人之前我要养家糊口”的重担。

当劳里求婚的时候,她第一反应是怕伤害他,然后又觉得无法解释得清“我受不了跟其他女人一样以结婚为奔头”这件事。

两人因此吵崩,劳里心灰意冷,败走欧洲。

等到乔到纽约闯荡,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写作,到处碰壁之后。

等她意识到妹妹贝思时日不多,发现亲情的珍贵而回到老家之后。

她对劳里的思念和情愫逐渐泛滥,才终于让她回到微观视角。

把两人的关系,当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考虑。

而不是因为广义上反对婚姻绑架女性,就拒绝一个值得选择的对象。

在她的情书寄出的时候,其实劳里早已在巴黎与艾米重逢,互许终身了。

小说中的乔,回到老家继承了姑妈的遗产,开办了学校,也拥有了爱情。

最后跟一位年长成熟的教授巴尔先生结婚了。

而电影,则改编了一个与真实人生呼应的结局。

从乔来到纽约开始,这一段就从巴尔先生的视角开展。

他眼中的她,明明有天分,却迎合市场写着老套的小说。

热爱文学,心思细腻,但永远行色匆匆。

他给她诚心的建议,不想竟被她狠狠驳斥。

她表面要强,却也袒露出为了生活,不得不恰烂饭的苦楚。

他特意到老家探望乔,说是跟她告别,要去加州教书。

乔坐着马车飞奔去火车站拦住巴尔先生,两人见到后在雨中拥抱——那段用了一种过于浪漫以至于流露出讽刺性的手法,呈现给观众。

其中穿插着,乔去跟编辑谈判《小妇人》出版事项的片段。

编辑大人不断强调,一定要安排女主角结婚,否则这书出版不了。

乔说整本书里,这个二姐都在说不想结婚啊。

不行就是不行,“要么安排结婚,要么她死。”

“伞下拥抱”那么俗气的画面和编辑的告诫,被导演刻意剪辑在一起。

那意思很明白了,这个结尾是作者为了出版而写的。

也致敬了《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她选择了终身未婚——而乔本应该就是她本人的投射。

最后必须提一下的,是马奇姑妈这个人物。

她是个有点毒舌的傲慢老太太,言语中看不起穷亲戚。

会在梅格的婚礼上讲,“这丫头果然跟她妈一样把自己人生毁了,用嫁给穷人的方式。”

可也是她,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提携马奇家。

她去欧洲游玩,不带乔却带艾米,因为艾米听得进去她关于嫁个有钱人的劝告。

她受不了乔那种想入非非的劲儿,没事儿总打击她,却在去世后把遗产留给乔。

因为她的存在,乔和艾米都善用了这一切的赐予,并得以将各自的可能性最大化。

她很清楚,资源和机会要给谁,怎么给。

小时候只喜欢那些令人感到愉快的人和情节,长大了才会了解,是那些不愉快的人和事,让她们能够前行。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5-10 13:05:30

专业的情感服务机构真的不错

头像
2023-10-06 09:10:16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