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从三个角度去侦破史上最烧脑、最悬疑的爱情电影

情感导师 7695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花样年华》是由王家卫于2000年拍摄的电影,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一个老套的婚外情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男女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邂逅并在一栋公寓成为隔壁邻居,周的妻子和丽珍的丈夫有了不正当的关系,于是,男女主人公怀着“同是天涯沦落入”的痛苦心情,为探究自己的爱人是如何开始背叛自己的,他们在想象、模拟偷情者是如何开始、发展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爱情,但由于性格和负罪感的影响,他们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但就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王家卫竟然拍出了悬疑片的效果,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导演将人物之间的冲突尽量隐去,使得观众很难看出影片的进展。同时,导演把本是简单的情节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淡化,省略了很多叙事,还用巧妙的手法对人物进行“缺席”处理等等。并设计了大量的视觉密码,用完全独一无二的手法演绎了一个婚外情的故事,烧脑程度丝毫不亚于犯罪悬疑片。

影片开头字幕

一、电影叙事上的省略对观众造成“间离”效果

《花样年华》:从三个角度去侦破史上最烧脑、最悬疑的爱情电影

1.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跳转跨度大,省略了很多叙事,使得观众要去联想和想象才能理解情节和故事

省略其实是《花样年华》在叙事上最大的特点,这种省略的第一个体现就是场景和场景之间的时间跨度很大,且没有铺垫,只能从细微的细节感受到变化。

有电影人曾指出:很多现代电影不再过于强调影片故事线索是否完整,而是在叙事的基础上果断抽离和大胆省略,由此增强单位时间内向观众传达影片故事信息量。剪辑师运用镜头做省略,一般会将某些元素有意识地抽离掉,通过影片内在联系以因果因素调动观众参与其中,从而完成影片人物塑造和讲述,进一步领略导演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意境。

一般来说,剪辑师会根据表现规律、影视内容、观影习惯等选择和切割镜头,保持影片流畅感,吸引观众注意力。影视制作者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完整地对故事时间轴进行再现, 不仅不现实,观众接受程度也较低,由此一来就要看剪辑师如何运用镜头做省略,即在有限的时间和画面中表达影视内容,且能让观众接受。在这部电影中,省略几乎布满了整部电影。

场景一:影片开头周慕云按了隔壁房东的门铃要租房,下一个镜头就是搬家的戏了。导演把中间的水分统统去掉,所以我们在观看时,大脑要一直运转才能跟上剧情的发展。

场景二:没有专门拍周慕云的太太,但是她有一天回家的时候碰见了苏丽珍,只是打了个招呼。导演没有给她正脸,而是给了她的手一个镜头,让观众知道这是周慕云的太太,接下来又切换到下一场景了。

周慕云太太的背影

场景三:在影片的前半段,周慕云与苏丽珍各自都发现自己的枕边人都有问题。但是导演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用很多细节在暗示。第一次说明两个人出轨发生在苏丽珍身上,她跟丈夫说要加班不回家,却马上回家去找周慕云的太太,当二人尴尬地在门口说完话之后,周太太回到房间说了这么一句:你老婆。暗示苏丽珍的丈夫就在周太太的房间内,两人已经发生了奸情。

接下来的一个场景是:酒店房间内一个女人在哭,这时候门口出现了一个左手戴表,有婚戒的男人敲门,因为周慕云自始至终都是右手戴表,所以可以说明这是苏丽珍的丈夫。

左手戴表的男子,即苏丽珍的丈夫

导演的“省略”处理,对观影者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如果不仔细去看一些细节,观众会对前30分钟发生的内容摸不着头脑。张叔平是这部电影的美术总监与剪辑师,有人评价他把《花样年华》剪辑到增一秒嫌长,减一秒则嫌短的地步。这显示了电影叙事上的省略的魅力,为观影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缺席”的人物处理,阻碍了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周慕云的妻子与苏丽珍的丈夫始终没有出现,只有声音或者背影

“缺席”的人物处理是《花样年华》中一个能被所有观众感知的艺术技巧,女主角的丈夫和男主角的妻子在影片中始终没有正面出现,只有声音、背影或身体的一部分,成为缺席的一对。这被“虚化”处理的一对,却是引发片中主人公故事的主因,他们虽没正面出现,却让主人公和观众感觉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压抑感。

如有关皮包、领带的场景对话,其实是发生在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两人之间的事情,但是观众却是从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对话中得知的。

苏丽珍

苏丽珍说:“其实,我先生有一条领带跟你一模一样。他说是他老板送给他的。所以天天都带着。”

周慕云说:“我太太也有一个皮包跟你的一模一样。”

苏丽珍说:“我知道,我看到过。”

由此,我们更能确认,苏丽珍的丈夫把皮包送给了周慕云的妻子,而周慕云的妻子把领带送给了苏丽珍的丈夫,更加确认了这一对出轨的男女之间的奸情。

还有男女主人公多次对这“缺席”一对的想象和情境模拟等细节,使他们在正面出现的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展现和延续成功完成了完整叙述故事的剧情需要,显示了这部片子的独特魅力。

同时,又起到了“缺席”与在场的男女主人公互为衬托的独特效果。一对是无所顾忌,另一对却是小心翼翼;一对是放纵自己,在欲海里浮沉,另一对是逃避自己的真惰,在痛苦中煎熬。像这样创新表现技巧的运用,在片中还有很多,使该片达到了影片拍摄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二、旗袍是这部电影中的时钟,有明确的叙事目的,同时也有浓浓的隐喻和象征意味

1.旗袍,是这部电影里的时钟,有明确的叙事目的

看完电影,观众会对张曼玉的二十几套旗袍印象深刻,王家卫之所以让她换这么多套衣服,除了美学上的考虑,更多的是有明确的叙事目的。

因为王家卫在这个故事里做了大量的省略与跳转,如果不换衣服,会让观众迷惑不已。抓住旗袍这个指针,故事相对来说就更好理解了。

场景一:苏丽珍买完东西回来,周慕云在同一场景拿着一张报纸出去。可能是去盯梢。下一个场景,苏丽珍换了一身旗袍,路过楼梯转角的时候,贴满小广告的墙已经没有小广告了。两个人都在等雨停,但是雨停了又不知道去哪,两个孤独的人面对同样的困境。

苏丽珍

场景二:在周慕云知道自己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出轨以后,他和苏丽珍相约去吃饭。他们互相点了对方伴侣最爱吃的东西,继续研究出轨问题。这里的三个场景张曼玉换了三套旗袍,说明他们在一起研究了好几次。

这里的旗袍的更换暗示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两人研究时间之长。他们在乎自己的爱人,想要寻得一个确切的答案,这对在爱情里受伤的男女在不停地确认:为什么自己的枕边人会双双出轨?

场景三:某一天的雨后,周慕云向苏丽珍告白。周慕云说:我相信自己不会像他们一样,原来会的。我知道你不会离开你老公,我想先离开一下。苏丽珍很平淡地说:我没有想过你真的会喜欢上我。

苏丽珍

下一场戏,两人坐在出租车里,张曼玉又换了一身旗袍,说明又是一个新的场景。说明这并不是表白的情节,而是另一天。苏丽珍说不想回家,周慕云握住了她的手,这里,苏丽珍没有拒绝。暗示这里两个人可能发生了肉体关系。

旗袍的变化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在电影中起到了连接前后情节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视觉的符码,不断给予观众一些线索和提示。从这个模糊的婚外情故事中提取一些信息,从而构建出完整的故事。

2.旗袍的隐喻:旗袍与周围环境紧紧融合,突出了人物的美丽与性感,也暗示着人物的心情;但旗袍的端庄与包裹,也是一种束缚与绑架

整场电影,苏丽珍换了二十多套旗袍。这成为了整场电影的符号,精致,贴身,曼妙的旗袍后是曼妙的身体,这突出了苏丽珍的性感;但是另一方面,旗袍几乎包裹了她的身体,同时也是一种束缚。

王家卫特地请上海老裁缝为女主人公设计二十四套旗袍,其用意是深长的。首先,它色彩的变换能让人感觉到季节的变更和时间的流逝,有利于更好地叙事。另外,它还含蓄地隐喻着花样年华里美丽与忧伤并存、爱情与绝望共生的尴尬境况。

旗袍被导演王家卫巧妙地作为一个隐喻的道具,把女主人公的这种追求通过旗袍色调与周围环境表现出来。她身上的每一款旗袍无不与周围环境相谐调,如在孙太太房里肘,她穿过红黄蓝三色碎花旗袍,自底桔红色大花旗袍,黄绿色,棕黄色也是她惯选的色调,而孙太太房间里是浅黄的门窗,黄色的剑兰,土黄的窗帘,亚红的沙发,淡黄的灯光,在视觉效果上可谓是达到上乘的搭配,女主人公通过衣着把自己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周围的环境。

苏丽珍在孙太太房间

晚上去面摊时那一袭暗色的旗袍也是她寂寞心情的写照,同时又将她隐身子茫茫的夜色之中。她想融于世俗生活,但又不想招惹世俗的是是非非,于是,柔软的丝质旗袍,高高的立式硬领,既融和又矛盾地彰显了她的个性与心事。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旗袍成了她自我保护和与纷繁俗世隔绝的一层特殊外壳。她的所有浪漫的想法,对周先生的感情,一切的欲望,都被那一身旗袍紧紧包裹、禁锢着。

苏丽珍在面摊上

她和周先生囱开始的同病相怜到心心相印,其中的刻骨真情连她自己都不能否认,但她依然婉拒对方,压抑自己说.“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她无法无视别人的“闲言碎语”,并不断地告诫自己“一步都不能走错”。

但心理上的克制和外在的彬彬有礼,并不能阻遏心中燃起的真情,欲望之火隐藏在紧身旗袍的包裹之下,每一款旗袍都是她的一段心情,隐喻地书写着欲望与现实的艰苦斗争。最终她在感情与婚姻之间选择了后者。

王家卫虽一再强调,故事是发生在六十年代的香港,但整个影片透出的氛围仍让人感觉像是张爱玲笔下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叽里呱啦的上海话和表现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从上海带过去的海派文化,是形成这种氛围的重要原因,但那极具东方情调的旗袍,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苏丽珍

三、主题表达:个人欲望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导演处于世纪之交的迷惘,无论是影片中的人还是导演,都有一个困惑:该何去何从?

1.从表面看是探讨婚姻中的道德伦理,但从深层次看,是个人欲望和家庭责任的矛盾冲突。

导演用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让观众陷入到一种情绪里,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感情没有答案,一直处于一种晦涩不明的状态。而真实世界中的爱情,不就是这样说不清吗?

影片中所表现的中年人的“情感”,不是因为欲望而爱,是因为懂得而爱。他们是婚姻中的“受害者”,被爱人背叛,所以在一起互相安慰,相互缓解彼此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时也是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冒一场爱情的险。却万万没想到,在这场危险的游戏中,他们产生了真情。

我们都会批判“婚外恋”是违背道德的事,可是当我们遭受了背叛,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出现,有多少人会选择在道德的围墙里苦苦挣扎,又有多少人会勇敢选择真爱呢?

苏丽珍一直在犹豫彷徨,就像那首在电影中常常出现的那首歌《也许,也许》,她内心十分渴望,但是理智一直不允许她更进一步,最后还是选择了原谅出轨的丈夫,回归到家庭。

周慕云与苏丽珍

他们相爱是源于受伤后的互相安慰和懂得,却止于克制的忍耐。有人赞美,有人批评。这样的爱是感人的,但也注定是悲剧的。

他们都面对的是个人欲望和家庭责任的矛盾。前者强调个人满足,后者强调自我奉献。这是成年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局,或者说身不由己。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要克制个人欲望的满足。导演通过影片给出了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答案,即为了家庭责任而选择放弃个人欲望。

2.导演内心深处的回忆:对失去的美好岁月的怀念,以及处于世纪之交的迷惘

影评人戴锦华曾经说过,我们看电影,要关注两个重要的时间向度,第一是讲述电影的年代,第二个是电影讲述的年代。

王家卫拍摄了他记忆中的温暖的六十年代“那种居住的环境还有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那个时代是我小时候经过的,所以我会感觉那个时候很温暖“。

”确实,那共同的客厅、厨房空间,那咿咿呀呀的旧上海老歌,瞧劈哟啪的麻将声,虽在香港却固执地用上海话的对白,这些共同营构了一个温暖而又怀旧的氛围。就如孙太太满怀深惰的回忆“以前跟顾先生顾太太不知多热闹,好像一家人,想来也开心。”

上海的房子

对那个时代的留恋,正如导演以摄影机的运动,去拍摄张曼玉的灵动的,摇曳的,飘荡的,极尽韵味的身体,用摄影机的目光无限去靠近,用一种留恋的目光停留着,停留着,但始终不可到达。只能远远观看,留在记忆中,慢慢怀念。

而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的年代是2000年,主要的地点是上海和香港,这一年,正是世纪之交。很多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正如影片中不断重复的那句台词:

“如果有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这不仅仅是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彷徨,其他人都在迷惑:朝向过去的小船再也无法追回,对未来依旧是充满迷茫。

周慕云与苏丽珍

王家卫敏感地捕捉到了香港对回归的焦虑情绪,充满了时不我待的压力,而且影片中有多个人物执着质问自我身份的情节存在。其实回归之年的《春光乍泻》结尾已出现王家卫从未有过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而到了《花样年华》,无论男女主人公怎样一再错失,虽然整体情调抑郁,但是结尾处周慕云在树洞那一场景,可以看出他已经看开,对过去真正的放下了。其实,再沉重的过去,都会随时间淡去。

所以,这也是导演最后给出的答案:无论面对再复杂的环境,多么焦灼,多么迷茫,依然要向前看。个人的命运与选择,放在整体的历史中,只是沧海一粟。无论怎样,都要向前走下去。

结语

王家卫把片中简单的故事拍摄得委婉动人,这部影片的故事从头至尾没有赘余,影片的画面、剪辑也显得干净整洁。在处理故事的叙述上,王家卫将其中的琐碎细节和过渡情节剪掉,只通过情绪化的画面和人物的语言将情节的结果交代给观众,从而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

整体来说,《花样年华》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叙述模式,以及带有王家卫独特标记的风格特色,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通过独特的电影叙述模式,影片焕发出了脱俗的气质和悠长的内蕴,值得反复观看。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4-10 08:04:48

我朋友咨询过,还真的挽回了爱情,现在两人已经结婚了

头像
2024-03-29 04:03:17

老师,可以咨询下吗?

头像
2023-12-14 07:12:07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头像
2023-09-11 15:09:15

被拉黑了,还有希望么?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