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是这样”:为什么总有人一味放大他人的错?

情感导师 7788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

你在家中,偶尔会睡过头,忘记了早餐。

每当这个时候,父母便对你说,“你是不是从来都不吃早餐?”

有些时候,你起晚了,早餐吃的晚了, 父母便对兄弟姐妹说,你总是到了中午才吃早饭。

你因为工作上的诸多因素辞职了,想另外找一份工作,父母就说你干什么都是没有恒心,缺乏忍耐。

“你一直是这样”:为什么总有人一味放大他人的错?

你觉得自己很委屈,明明只是一两次睡得晚才睡过头了,却说你每次都这样;明明只是一个小过失,却次次被无限放大,还到处说。

为什么有的人总会一味放大别人的错误呢?

放大错误

这其实是一种不合理的消极认知

心理学上称这种认知为过分概括,也可以说是贴标签。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非理性思维,其典型表现是,由一个偶然事件得出一种极端的结论,并将之不恰当地应用于类似的事件或情境之中,或者以某个阶段代表了事件整体。即,人们常说的以偏概全,以某一件事或某个举动来评价自身或者他人的整体价值。比如,女人都是拜金主义,谈钱的女人就是物质女,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出国就是不爱国,一次睡过头次次睡过头,狗会伤人请爱狗人士出来说话等等。

过分概括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经常会将个体目前的行为、遭遇或处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放大,彻底抹杀个体之前的行为,或者个体其他可能性的行为,以及个体改变的可能,将希望逼到了死角,导致沟通障碍,甚至让个体彻底死心、陷入绝望。与过分概括相关联的,是糟糕至极和刻板印象,它是过分概括的产物,也是一种消极的不合理认知。当个体以某个事件或某个特征代表了事物的整体,往往就看不到事物的多面性,从而得出绝对化的结论。比如,“我永远做不来”、“他们都不喜欢我”、“你就是这样做事的”、“你一直都是这样”、“你只会狡辩”、“我什么都不会”、“南方人都不爽快”等等。而这些结论的最终结果,就是无限放大人、事、物的某个特征,忽视其他特征,使个体失去了全面认识人、事、物的机会,错过了良好的沟通、发展机会,使人长期处于消极认知中。

贴标签

人们之所以喜欢贴标签,是因为这能节约人们的认知资源

与人类而言,这一生都在认识别人,但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多数人习惯于只多了解一点重要人物,对多数人则只是简单了解,以节省出认知资源来继续认识其他人。而要节约认知资源,贴标签是最节省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样就可以走一个捷径,不必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

对于一些天生的懒人,贴标签的认知方式是最受他们欢迎的,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懒惰。

……

对于一些亲近的人,贴标签则往往含有复杂的心理

人们对于亲近的人,往往抱有一种“我们既然是一家人,你就该迁就我”、“一家人,你就该包容我”、“爱我就该知道我想什么”、“爱我就该满足我”等的双重矛盾心理。

这种双重矛盾的心理,使得人们在与亲近的人相处过程中,一方面彼此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对方为自己改变,希望对方完美无缺,希望对方能按自己的要求生活;一方面彼此又不愿意退让,希望对方可以无底线地纵容自己,美其名曰“包容”,遇到问题也往往死不认错;同时,希望对方可以成为自己的避风港,为自己挡风遮雨,自己却不愿意多深入了解对方,总是自以为了解。

而这种矛盾心理,源于人们潜意识里的一种控制欲,即,内心渴望将对方牢牢抓在手中,生怕对方会离开自己,会忽视自己。

最常见的,诸如父母对子女的评价。表面上看来是恨铁不成钢,其实是父母没有深入了解子女,缺乏沟通,总是端着“权威”,却又使用不当,因此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

……

在夫妻与情侣之间,贴标签则暗示了某种占有欲,即“你是我的”。但是,这种贴标签,有时候也暗示了“你必须听我的”、“你必须为我改变”。比如,女朋友对男朋友说,“你总是这样”,其潜在的意思是,“你需要改变了,这种习惯我不喜欢”或者“你需要改变了,这个缺点很不好”。

当然,这样贴标签,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即被贴标签者本身。

有的人犯了错,从不道歉,或者道歉之后,并未改变过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导致了亲近者的不满,日积月累,亲近者就会认为,“这个人太过分了,从不认错”。而犯错者自己则死要面子,总是以“过去的就算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进行道德绑架,拒绝认错,因为认错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换而言之,犯错者本身的不敢面对自己和缺乏担当,是导致亲近者放大你缺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

放大某人的错误,不仅发生于亲密关系,也发生于陌生人之间

对于非亲密关系的人,不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而言,一味放大某个人的错误,可能是因为:

01 嫉妒

当一个人出于病态嫉妒心理,很有可能一味放大某个人的错误,尤其是女性与女性之间。

嫉妒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对方长得比自己漂亮,可以是对方比自己能干,也可以是对方比自己的名气大,还可以是对方人缘比自己好等等。

人们嫉妒他人有很多种诱发因素,但归根结底,则是个体自己内心扭曲的自卑。即,个体潜意识里过度地贬低自我,意识里又不愿意有人比自己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不得别人好”。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只要能抓住对方某个缺点,或某个过失,就会抓住时机一味地放大,以达到诋毁对方的目的。

……

02 心理防御机制

不过,并非所有不熟悉的人一味放大别人错误,都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比如,小冬得罪了小溪,小溪就一味放大小冬的错误,这是出于报复;小刘从小方那里认识了某个微商,出于贪小便宜买了一大堆后用不完,于是说是小方介绍的,自己才会出于信任购买,小刘的推责责任使得小方一直反复强调小刘喜欢骗人,这是一种转移,通过转移使大家将重点放到了小刘身上,而使自己免陷于舆论压力。

有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即,“大家都这么做”。而从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责任分散,“出了事,大家一起担”;隐藏在网络背后,则是因为身份匿名,“反正不知道我是谁”。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讲,从众其实是一种被称为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即,将自己的错误行为或者负面事件曲解为合理的,以暂时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心理防御机制

03 某种竞争目的和手段

在一些商业机构,或者娱乐圈,有的时候一味地放大别人的缺点或错误,可能是为了起到打压对方,让自己脱颖而出的目的,可以说,既是竞争目的,也是竞争手段。这个时候,更多的是体现人性,而不是某种心理。

在利益面前,人性未必能够经受得住考验。

竞争

这种人性,在媒体面前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即,

媒体为了营销而夸大其词

一味放大别人的错误,并不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一些名人也容易被媒体无限放大一些言行举止,甚至冠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

比如,一些拥有脑残粉的明星。由于脑残粉的不理智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于是明星被祸及。

有些媒体在报道名人的时候,为了有噱头,吸引读者的眼球,会刻意将某个明星的某种行为放大报道,或者歪曲报道。

比如,当年的“谭张争霸”(谭咏麟与张国荣),明明是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却因为粉丝之间的不理智行为,媒体的可以曲解,导致谭咏麟从此不参加任何歌唱比赛,张国荣则永远退出乐坛。

再比如,某明星捞菜。

这应该说是社会的不幸,还是人性的弱点?

媒体放大个体或社会问题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

发生与不熟悉的人之间的心理,可发生在亲近者之间;发生在亲近者之间的心理,也可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

……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5-04 20:05:46

情感方面有问题,真的是要找专业的咨询机构

头像
2023-08-14 00:08:32

老师,可以咨询下吗?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