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克服证实偏见的陷阱——不求全知全能,但求客观理性

情感导师 8620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2013年1月,著名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继《家宴》之后,贡献了又一部逐鹿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电影——《狩猎》。该电影由麦德斯·米科尔森(汉尼拔的扮演者)、托马斯·博·拉森主演,讲述了一个谎言如何成真并摧毁一个人的正常生活的故事,由于剧情出色,获得了2012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剧本。

电影《狩猎》

汉语中有一个常用的成语叫做自以为是,词典给出的释义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人普遍有这样一种面对争议时认为自己是正义方的倾向。

电影《狩猎》中,小女孩克拉儿因求爱被拒,愤而说出了卢卡斯性侵自己这个谎言,这个谎言先经由幼儿园园长、儿童专家盖章“证实”,再传播给克拉儿的父母、幼儿园的其他家长,最后扩散到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雪球越滚越大,最终酝酿成一场风暴,颠覆了卢卡斯的生活。

电影中普遍引起争议的一个人物是幼儿园园长,她是第一个接收克拉儿的谎言的人,在整个性侵事件没有得到证实的阶段,她就以“审判者”的身份,先是自作主张告知了卢卡斯的前妻和儿子,后在幼儿园家长会上明确表达了“我们能够确定,一个成年人对某个孩子进行了性侵犯”这样的言论,直接点燃了舆论。

《狩猎》:克服证实偏见的陷阱——不求全知全能,但求客观理性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他的著作《正义之心》里说道:“人不仅天生好德,并且好说教、批评和审判。”

幼儿园园长充当着权威的角色,小镇上的人们接收到她的信号之后,直接给卢卡斯定了罪,甚至在法律证明他无罪之后仍然愤怒不已,通过杀害卢卡斯的狗芬妮、砸坏他家的窗户玻璃、对他本人拳打脚踢这样的方式私自审判卢卡斯。

幼儿园园长

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

显然电影中的人们采用的就是“律师机制”,他们以卢卡斯性侵了克拉儿这个结论为核心,陷入证实偏见的陷阱,积极寻找可以证实这一结论的证据。

0101 什么是证实偏见?

证实偏见是实验心理学上的概念,也称为“先入之见陷阱”或“确认偏误”,含义是指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

当人们主观上支持“卢卡斯性侵了克拉儿”这一结论,就会倾向于寻找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而忽略会推翻这一结论的信息,“卢卡斯经常独自带克拉儿来幼儿园”、“他也经常跟孩子们相处,厕所里面或者游戏室里”等过往甚密的行为都成了有力证据。

心理学上认为证实偏见是一种认知模式,但我更倾向于把它形容为一种过滤器,我们会经由证实偏见过滤掉那些不符合预期的信息,只留下那些符合预期的信息。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总是在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选择性过滤掉不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于模棱两可的证据,喜欢往自己支持的观点上面解释自古以来,在大部分新事物冲击甚至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证实偏见都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500多年前,我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贵州的龙场驿悟道,自此阳明心学横空出世。随后,心学不断壮大,发展出了泰州王学、浙中王学、江右王学等多个思想启蒙学派。心学的弟子越来越多,对当时的主流思想学说——朱熹理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可是在当今学界,曾引发过关于心学的终极一问——“心学之问”:为什么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心学,能够完全贡献出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没有在它的诞生地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呢?

阳明心学

在500多年前的明朝,凡是读书人,必读朱熹的《四书集注》,因为这是科举考试官方唯一指定教材。对他们来说,朱熹理学早已在头脑中生根发芽,因此他们本能甚至刻意地将阳明心学当做异端来抨击、谩骂。朱熹理学先入为主,他们带着对心学的偏见,认为这门学说是苦禅、巫学,甚至会动摇明帝国的统治,以至于心学甚至在日本大放异彩,引发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领导日本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却没有在它的发源地——中国,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0202 证实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从个人本身出发,导致证实偏见的主要有四大原因,分别是巴纳姆效应和波丽安娜效应、肯定检验策略、自利性偏差、获取信息不完善。

1.巴纳姆效应和波丽安娜效应

巴纳姆效应和波丽安娜效应是导致证实偏见的第一大原因,这两大效应深深影响着人的本能倾向,人都偏爱听好话,接受较好的信息,也就更容易陷入证实偏见的陷阱。

巴纳姆效应描述的是人们更容易接受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对号入座地认为这些描述非常准确的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喜欢看星座的人通常都会陷入这个误区,认为星座描述的每一个点好像都和自己对得上,但其实星座描述给出的都是非常普适性的描述——但人就是会因此而对号入座。

波丽安娜效应又称积极偏向,是指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正面描述,即便这一描述并不客观公正。波丽安娜效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对某些现象的复杂心态:左眼跳财,好开心;右眼跳灾,去你的封建迷信。人人都喜欢运气好的描述,而本能地抗拒运气差的描述。

巴纳姆效应和波丽安娜效应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专讲好话,一面专听好话,二者一拍即合,完美地把人的思维控制在温水区,长此以往,人就会像里面的青蛙一样走向灭亡。

2.肯定检验策略

肯定检验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律师机制,人们会按照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是典型的证实偏见思维,结论先入为主,再去找证据支持。整肯定检验策略最大的弊端在于容易让人陷入非理性思考,他们在感性的指导下寻找证据并充分相信自己找到的证据。

电影《狩猎》中,幼儿园园长对卢卡斯“宣判”后,希望家长们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有不正常的症状。当家长们带着先入为主的结论检查时,就找到了孩子们都出现了相关症状的证据。

与肯定检验策略相对的典型案例是现代刑法推行的“无罪推定”,如果不能证明一个人有罪,那他就是无罪的。无罪推定有效地保护了被告方的合法权益,它要求检方和警方必须找到足够的证据才能定一个人的罪,而不至于冤枉无辜之人。当所有人都在非理性状态下审判卢卡斯时,我想已经没有人记得还有“无罪推定”这一原则了。

3.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与巴纳姆效应,一个指的是人更容易接受好话,一个指的是人倾向于从好的一面看待自己。这就导致人在面对与自身相关的事情时更易陷入证实偏见的陷阱——人人都有自利倾向,当然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把错误推向别人。

自利性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见,指的是人们往往倾向于从好的一面来看待自己,如果一件事成功,肯定是因为自己;如果一件事失败了,肯定是因为运气不好。严重的自利性偏差会让人怨天尤人,即便真的是自我的原因导致的错误,也倾向于推给别人,是一种自私的主观主义。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只有2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少,40.5%的国民则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而关于满意度的数据显示,只有14.3%的国民表示对自己的阅读情况不满意,48%的国民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评价为一般——与整体数据相比,显然人们严重误解了“一般”的含义。4.获取信息不完善

没有主动获取足够的信息是导致证实偏见的直接原因,人的判断基于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掌握的信息越充分,越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相对更接近真相的判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当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越多,他越会发现自己的第一判断是多么荒谬。

逻辑学认为,要想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首先要占有充分的信息。

人的知识盲区远远大于自己的想象。电影中人们得出的卢卡斯性侵克拉儿的这一判断,所掌握的信息仅仅是克拉儿的一个谎言、一些模棱两可的推测还有孩子们关于卢卡斯家墙纸的颜色、沙发的颜色、地下室的样子等荒谬的口供——没有人查证,也就没有人知道,卢卡斯家其实根本没有地下室。但他们就这样给卢卡斯定罪了。

巴纳姆效应和波丽安娜效应、肯定检验策略、自利性偏差这三种机制表现的都是人对自我的认知产生的偏差,获取信息不完善体现的则是人对客观条件掌握的不充分。这四大机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证实偏见包围圈,严重妨碍了人做出正确的判断。

证实偏见并不代表错误,它只是一种偏见,证实指的是人只能看见事物“实”的一面,而忽略了“伪”的一面。粉丝滤镜就是一种典型的证实偏见,粉丝看偶像的时候,往往哪哪都好,甚至不好的地方也能经由滤镜美化而变得可爱、真实。

从正面角度考虑,证实偏见能让人拥有一些信念,无论是偶像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是可以激励人积极向上、乐观生活的原动力。同时,偏见通常来自于一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里,帮助人对事件做出快速的反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但从相反的角度考虑,证实偏见让人只能看见事物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无法客观全面地思考就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因此我们不止应当“自以为是”,还应当自以为非,从树立证伪意识和主动打破认知边界等方面破除证实偏见的负面效应。

0303 2大方案破除证实偏见的负面效应

证实偏见,表明的是人只处于“证实”的一面考虑问题,因此破除偏见的第一大方案就是树立证伪意识,学会从相反的角度看待问题;第二是要主动打破认知边界,也就是在做决定之前,尽量收集足够多的信息。

1 树立证伪意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顽固难以改变,其实也隐含着证实偏见的影响。人的观念由经年累月的经验形成,证实偏见深埋其中甚至很难被人察觉,因此树立证伪意识的第一步就是审视自己、正视自己。

① 审视自我:你是在客观收集信息,还是在拥戴自己的先入为主?

人人都有“选择性失明”的时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故意对某些信息视而不见。首先,审视自我要坦诚地面对“选择性失明”的倾向,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客观、不理性,留意那些不经大脑思考就给出结论的时刻。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领导在询问我某一件事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给出回答——这些回答往往不够准确而且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后果。在多次教训之后,我学会了在给出任何回答之前,都先查找邮件内容,找到准备答案之后再回复。大脑不经思考就给出的回答,往往基于个人的自以为是,这种下意识具有强烈的误导性。当我们能为自己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找到确切的信息支持,就能有效地减少先入为主导致的偏见。

第二,评估自己的信息来源,来源于权威的信息一定准确吗?大部分年轻人应该都收到过来自父母辈的微信轰炸,自称专家、权威的人,发布一些号称“辟谣”、“科普”的耸人听闻的资讯,时常能在朋友圈引发一阵恐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甄别信息来源的准确性,不妄下定论,不迷信权威。

第三,记录下自己的偏见。当我们开始审视自我,留意自己产生偏见的那些时刻,就要尝试着将其记录下来,并诚恳道歉。如果我们因为偏见而误解了某个人,我们应该当面对他说一句对不起;如果我们因为偏见做错了某一件事,应该记录下来时时自省。记录让人更清楚地看见偏见来自何处,或许你是被同事的八卦影响而误解了另一个同事,又或许你是因为网络上的一些不实信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证实偏见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破除它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它、观察它然后改正它。

② 多提反面意见,接纳不一样的声音

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件事也同样。巴纳姆效应导致我们爱听好话,但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听听逆耳之言,证实也证伪才能结论合理。

逻辑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魔鬼代言人”,指的是硬抬杠,拼命为相反观点辩护的人。

为了达到证伪的目的,决策时我们都应当扮演自己的魔鬼代言人,强迫自己站在相反的角度考虑。比如在辩论时,站在对方的角度对己方的观点进行激烈的批判,就能预想到对方的思路,提出对自己不利的观点或证据,就能让己方的观点更经得起推敲,也能事先准备好应对之策。魔鬼代言人策略的使用,能让人更全面、更客观,有效破除证实偏见。

2 主动用新知主动打破认知边界,海纳百川

前面提到证实偏见其实是把双刃剑,正面促进了一个人习惯的养成,让人自发的形成条件性参考框架,能有效节约决策的时间,提高决策效率。但框架的形成,是赐福也可能是诅咒。当人被这种框架束缚,便只能做出符合框架的决策,正如被朱熹理学困住的读书人一样,他们只能站在理学的角度批判阳明心学。

人陷入证实偏见的程度过深,就会变得偏执、片面,思维逻辑固化、认知边界狭窄。科技的发展理论上为人们打开了新世界,但其实正在对人进行分类处理。大数据就是其中具有争议性的一项发展,无论是刷抖音还是逛微博,细心的玩家应该都能发现,我们刷到的永远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有一段时间内,我很喜欢在抖音上刷关于猫的视频,没过多久,就算我不主动搜索,我的首页上也全都是关于猫的视频了。很明显大数据正在了解、解析我的个人习惯,并通过不断给我推送我感兴趣的内容把我固定在他们的用户群里面——这是软件开发者们留住用户的主要方式,但对个人来说是陷入舒适区的悲哀。

知识边界相当于给一个人的思维砌了一堵墙,让他看不见墙外的、宽广的世界。我们应该做的应该是警惕这样的趋势,主动地开拓未知区域、学习新知,以打破固有边界。这也正是“头脑风暴”的意义所在。

头脑风暴是创意思考的重要模型,它要求我们在决策时尽可能多地提出新奇的点子,打破常规、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任何想法都不应该受到限制——这也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头脑风暴的意义就在于主动地拓展了知识边界,纳入任何有可能的想法,不拘泥于常规,也不迷信权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掌握了多个角度的信息,我们才能做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04总结

在不了解证实偏见的人眼里,这是一个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的心理学概念。但其实它巧妙的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处处影响着我们的决定。如果你的偶像是韩寒,你在逛书店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关注并购买韩寒的书——这就是证实偏见影响人的生活的典型案例。

探究证实偏见的意义在于了解它,知道它是如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然后才能有效的利用它,改正坏的部分,利用好的部分——这也是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所在,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心理学逻辑,我们学习它、探究它,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指导我们的生活。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2-18 05:02:55

写的东西感触很深,对情感上帮助很大

头像
2023-10-15 03:10:26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2条评论)